【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以当代中国节日为例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22 | 点击数:8734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大节,一向受到国人重视。传统社会的中秋节有祭月拜月、赏月、丰收庆祝、商家账目结算等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秋祭月拜月习俗作为旧习俗被废止,赏月也带上了宏大的民族感情,人们常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强调中国大陆与海外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的情感联系。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中秋节相对淡漠,国家政治生活中以国庆节为最重要。20世纪后期以来,中秋节重新受到重视,官方中秋节主办中秋晚会,商家营销中秋月饼,亲人互相馈赠礼物,互致节日问候。近年来流行的手机短信也为中秋节日增添了新的情趣,人们用美妙的言辞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

  重阳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其传统节俗是秋季户外登高活动,是祈求健康与长寿的节日。重阳在明清以来是次要节日,人们对它不大重视。但在20世纪末叶传统节日复兴中,重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重阳兴起与中国当代社会语境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正步入老龄社会,关爱老人成为现实的社会需要。人们利用九九(谐音久久)重阳中祈求长命的传统节俗为老人祈福。1989年政府将每年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重阳时节城乡各地都开展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活动。

  20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传统节日处于全面复兴的历史阶段。在全球化时代,政府对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提出以传统节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六个节日列入其中。从国家层面保护传统节日这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屡被抨击的传统节日终于由旧习俗升华为“文化遗产”。广大民众充分地享受并创造着属于“我们的节日”。他们在传统节日中找到了久违的人性的温暖。

三、民族传统节日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走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渐升温,以致形成轰轰烈烈的传统节日复兴运动,是中国难得的一次重新认识传统价值的社会总动员。传统节日的复兴经历了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最终达成全面共识的推动过程。传统节日重新回归社会生活是不可逆转的文化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与未来走向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中是贯穿上下的统一标准时间体系,这种一元时间体系在20世纪初年被来自西洋的新式历法打破,传统节日一度当作妨碍现代社会时间秩序的旧习惯遭到排斥。20世纪末叶,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人面对日益深入的西方文化影响,对于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充满感情也充满理性的态度重新拥抱属于我们的节日。但当代的传统节日地位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它不再具有社会时间节奏的提示意义。当代社会处在全面变革的过程之中,中西古今各种文化因素错综复杂,在节俗文化上,同样有着多样化的表现。传统节日、新型政治节日、外来节日在当代节日习俗中都有各自的影响范围。传统节日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与天然的文化亲和力受到中国上下的拥戴。但我们必须看到,当代社会的传统节日生存条件面临重大挑战,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点:

  首先,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鞭炮、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其次,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传统节日虽然在复兴中热热闹闹,但我们必须看到大多是旧瓶装新酒,在复兴传统的旗帜下,添加的是现代生活的需求品,有的还是地方政府与商家为经济收益的联手炒作。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竖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第三,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按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创造节俗活动。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奠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要适应当代社会,其内在性质与外在形式的变化及调整是必然的选择。全盘照搬昔日的节俗事象,固守传统形式,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我们强调节俗传统保护,主要在于保护它的生活服务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更新的节日传统大概应该具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服务公众生活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是家庭为主的节日,当代节日回归家庭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毕竟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流动的多元社会,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已经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这些关系的协调自然应该在节日要素之内,而传统节日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适当将传统节日主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是积极的方向,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居民社区中,我们可以利用公共活动场所开展春节团拜活动,元宵、中秋节都可以有集体赏月联欢的社区聚会。通过公享的节庆习俗,增强公众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以孕育培植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

  二是节庆娱乐为主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重视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传统节日的核心。在当今时代,人们更看重自身的精神愉悦与身体的放松,定期的娱乐休闲活动是振作精神与保持社会活力重要方式。因此节庆中娱乐因素应占据重要位置。

  三是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是体系完整、节俗鲜明的民族节日,它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但在全球化时代,当地球人成为一个比邻而居的“村民”时,节日文化成为共享的文化,相互欣赏对方的节日文化是新世纪的公民道德。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强调传统而排斥西洋节日,我们也无需因为世界各地参与春节游街活动而欣喜不已。民族节日正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传承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持世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多样性就是为了世界人民健全的心智生活。世界文明的未来趋于同质化,但不是同归于欧美文化标准,而是世界文化兼容之后的新形态。

  我们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祭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07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徐赣丽]体验经济时代的节日遗产旅游:问题与经验
下一条: ·龙抬头讨彩头 民谚里的“二月二”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范译馨 王逍]闽东佳阳畲乡民族节日重构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