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鞠熙]死亡观念与城市空间
——以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北京为例
  作者:鞠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8 | 点击数:16091
 

  上述例子表明,坟地主要在外城和郊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城人多地少,但深层观念仍然是认为,坟地应远离嘈杂的人类生活区,与动物、植物和山水自然在一起。这是关于“好”的坟地环境的标准,而只有无力选择“好的”坟地环境的贫民,才会下葬在生者环绕的城内区域。城内的坟地之所以是“坏的”,是因为这一环境对死者有害,而不是因为坟地会影响生者的环境。因为我们发现,居于城市中最繁华区域中的坟地,并不会造成人们的不适,与此相反,这些坟地甚至有可能成为观赏和游览的对象(江南城隍庙的例子)。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外城人烟稠密处,也并不缺少各类墓地。[21]1938年北平特别市公署所绘的《北平街衢坊巷の概略》地图中,标出了这些义地的所在,参见图一(外三区)与图二(外四区)。其中蓝色部分为作者所加,大略标出了义地的范围。从图上看,这些义地紧邻居民生活区,相隔并不甚远,以至于有的义园甚至就位于外城的中心位置。

1931年外三区的主要义地分布图

1931年外四区的主要义地分布图

  事实上,坟地也的确是北京市民休息娱乐的场所,这一点在家族坟地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家族坟地不仅是祖先长眠的地方,更是家族之“根”的所在地,是生者休憩、团聚,暂时脱离日常生活空间,回归祖先怀抱以“新生”的地方。换言之,坟地不仅是“死亡之地”,更是“新生之地”。坟地能成为新生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代皇帝推崇孝道,鼓励民间祭祀祖先。根据清制,因罪籍没之家,坟园祭田不入官,这一规定至迟在雍正年间已经存在。[22]因此社会各阶层都悉心经营茔地,开辟田园、涵养土地、修建度假别墅,以防家族后人万一获罪,还有安身立命之处。可以说,祖先长眠的坟地除了是精神归宿之外,它在现实意义上也确实成为市民“最后的家园”。例如,据刘小萌研究,许多旗人在面临生计拮据或仕途受挫时,都选择回归坟园,一方面在风水极佳之处静养,另一方面也就近管理坟园,重新以务农为生。[23]不仅如此,对传统的北京市民来说,“上坟”本来就是一项与休闲游乐有关的活动。清明节俗以上坟为主,然而踏青赏春也是同时必做之事。明代《帝京景物略》记: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是日簪柳,游高粱桥,曰‘踏青’……”[24]。此俗到清代仍传,《康熙宛平县志》记:“清明日,男女簪柳出扫墓……既而趋芳树,择园圃,列坐馂余而后归”[25]。《都门杂咏》中说“满怀幽恨锁乾坤,佳节凭谁记泪痕?只见驱车芳草路,纸钱烧去更销魂。[26]”也就是说,祭祀祖先之后,人们总会在芳香的树林与园林之中饮酒宴席,在祖先坟前哭泣之后,很快就转入轻松休息的愉悦。同时,并非只有清明节这一特殊节日中,人们才把上坟与游赏联系起来。《闲窗录梦》中,穆齐贤多次提及他在送葬或上坟之后,就近欣赏坟地附近美景。道光九年三月二十四日,他送葬王府长史喀勒春喀爷,“出朝阳门送殡,至六里屯饮茶休憩。看竹子及石碑文“[27]。同年五月二十一日,是穆齐贤师母去世百日的祭期,他上坟祭奠师母,随后“同钟哥、老秀登铙钹山,四处眺望。”下山后,又专程到附近田村茶馆饮茶、喝酒、食面。[28]不难理解,坟地本是依山傍水,精心挑选的“风水”之地,加上人们重视坟地内动物与植物,自然也就成为适于生者游览休憩的景观空间。并且,坟地的景观之美对生者与死者具有双重意义:对于死者而言,它是魂归自然、并与大地和谐共生的象征;而对于生者而言,它也是离开城市,回归山水与田园以得到身体放松、精神慰藉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坟园不仅是死者的“地府”,它也是生者的“天堂”。

  总之,至少在清代到民国前期,在西方“健康”与“卫生”观念进入北京之前,北京市民的丧葬观念与实践中,将死亡——去世到下葬这一段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死者会面临不同的危险,而生者有责任帮助死者度过这些危险期,让他们顺利成为“祖先”而不是僵尸或鬼魂。只有死者顺利完成这一旅程,才能为生者带来安定与幸福,否则就会给生者带来灾难。最重要的是,观念中的每一阶段,都会投射到实际的物质空间中,在城市中划分出黄泉之路、神灵之家和新生之地的所在,并表现为水体、寺庙与坟地三种形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雷伟平]上海当代三官神话的地方话语及其变迁研究
下一条: ·[罗良伟 蔡波 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相关链接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
·[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孙愈]村落丧葬仪式的消费异化与优化治理
·[才晶]豫东地区睢阳区胡勋“做坟”习俗与村落内部人际关系·[崔开欣]晋南地区丧葬的研究
·[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李汝宾]丧葬仪式、信仰与村落关系构建
·[金丹妮]农村葬礼中的低俗化现象研究·[鞠熙]清代北京旗人丧葬礼俗的生活实践
·[苏雄娟 谷春兰]云南永胜县小丙习大山村傈僳族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