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业传统知识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传统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发展等领域的重要议题。文章以云南省南华县彝族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节庆活动及民俗礼仪等方面,分析了彝族人民与森林源远而复杂的关系。彝族人民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石,通过神山、乡规民约、宗教礼仪和习俗、石碑等制度和文化现象,表达了对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尊重,构建了自然与人长期和谐共存的关系,并将其融入彝族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社会、经济及生态活动中。林业传统知识传承了彝族人亲近自然、崇奉万物和敬畏生灵的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保护观念,以乡风民俗活动为载体,历久弥新,世代传承,凝聚成彝族绿色生态文化情结,客观上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关键词:林业传统知识;森林可持续经营;彝族;生计;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构侗族传统知识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及政策涵义”(项目编号:71163006)和中国人民大学重大项目“发展干预、自然资源管理与乡村转型——基于行动者导向理论的解读”的资助。
作者简介:刘金龙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慧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仁化就职于云南省南华县民族宗教局。
林业传统知识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林业政策领域的重点议题[1-3]。林业传统知识基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人们总结、创造的关于森林与社会的经验和认知体系,其中包含很多可持续森林经营技术和制度。它为人类,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是现代植物学、林学、医学及其技术体系的重要源泉[4-6]。林业传统知识嵌入当地社区传统宗教、习俗、民俗和土地利用安排中,并随着外界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演变[7]。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变迁,以及某些不当的政策干预,林业传统知识正在流失或被边缘化[8]。千年以来,林业传统知识维持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许多社区生计的可持续性,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有约6000万居民生活在森林之中,林业传统知识在传统森林社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9]。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十分重视编撰丰富多彩的林业传统知识,直接推动了有关林业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政策的讨论。在国家和国际林业政策讨论中,林业传统知识在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在解决当前人类和本地区面临的林业、环境和发展问题中的作用逐步被重新认识[10-12]。林业传统知识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使其能够为当代和后代提供多样的商品和环境、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服务[5,7]。本文以云南省南华县为案例,研究彝族林业传统知识,分析彝族民间文化、民俗、禁忌、乡规民约、原始宗教与森林管理与利用等关系,提出林业传统知识保护的政策建议。
一、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先民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长期生活在山区、半山区,为典型的山地少数民族。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与森林长期相处的知识体系、生产和生活方式、宗教文化习俗[13]。彝族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形塑了当地人的价值、文化和宗教信仰[14]。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国土面积2343平方千米,2013年全县总人口24.11万,有汉、彝、白、回4种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3.2%,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1%,农业人口占76.86%,农民人均耕地0.067公顷。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南华县山区面积占96%,林业用地面积163670公顷,占总面积的70.6%,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7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3.73%。南华县是云南省重要的林业县,松茸、核桃、森林旅游等涉林产业发展迅速,有“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野生菌之乡”和“野生菌王国”的美誉,为云南省林业发展的先进典范。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研究团队采用参与式乡村评估的方法分析彝族社区、资源状况和生计活动,由此注意到彝族文化在森林保护中的作用。2007年,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学、资源管理、彝族文化、乡村发展等的多学科小组对云南省南华县五街、一街、沙桥、兔街等彝族乡镇的20个自然村村长进行了访谈,收集和编撰林业传统知识,与森林相关的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活动。根据林业传统知识的丰富程度和保存现状、森林与生计关系的密切程度,选择五街镇咪黑们行政村的大平地、普早塘、开们自然村,沙桥镇石桥河行政村的新村自然村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分别于2010、2012、2014年回访上述四个自然村,考察林业传统知识、当地居民生计方式、基层治理模式、社区建设的变迁。
表1为这四个社区的基本信息。普早塘、大平地建村有150年左右。新村交通最为便利,人均耕地和森林资源相对丰富。开们自然村建村稍早,约有200年左右,人均多林地而少耕地,曾闭塞贫困。2001年,开们村建立了松茸交易市场,并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松茸交易中心。开们村因松茸质量高而名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日本。
表1 2007 年案例社区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请自然村中的毕摩、村长、前村长、善于讲故事的社区群众等讲述历史大事、自然现象、神树或用材林、乡村规则和森林管理的变化。选择一定代表性的农户进行深访,以了解他们的生计与森林的关系。
在每一个村,我们组织了系列焦点小组访谈,这些焦点小组包括老人小组、年轻人小组、男人小组和妇女小组。在我们的指导下,每个小组绘制社区土地利用图、森林管理图、历史大事记等。利用这些可视工具,采用参与式的方法,讨论社区森林管理和利用的历史变迁,神山和用材林的功能、管理和利用方式。
(三)分析方法
扎根理论指导着我们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在每次调研前,我们总是心存疑惑,带着假说去走访社区、开展访谈。我们对收集的一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形成对疑惑的假说,并存留这些假说,以供下一次的社区调查。通过一次次调研,并不断地比较和修正,从而不断获得假说和答案。最后,我们将形成的假说和答案与所访问过的社区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又促进社区群众的提问,以便有机会解释我们的研究发现,引起访问对象的讨论,或者印证或者修改之前的假说和答案,以最终形成本文的结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