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来
因年代久远,又缺乏具体历史文献资料,主簿营村村子命名的具体历史年代和原因皆已不可考证。关于主簿营村的村子定名,有以下被村民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三种传说:
1、主簿营村早在唐朝以前就已形成。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有个主簿官为平定叛乱,在村内安营扎寨,招兵买马,村内人户骤增。此主簿官廉明清正,治军有方,又心地慈善、爱抚百姓。在他回朝以后,村人为了纪念他,于是把村名改为了“主簿营”。
2、主簿营村所在的鲁西地区屡遭黄河水患,朝廷便派了钦差大臣前来治水,钦差大臣的随从中有个主簿,被安排负责沙河、主簿营一带的治水任务,这个主簿便率领士兵和民工在主簿营村内驻扎下来,村子慢慢的开始被周边村落称为“主簿营”。后来治水结束,主簿随钦差大臣返回朝中,“主簿营”这个名字就传开了,被一直沿用至今。
3、传说主簿营村中有一个武艺双全的青年人,考中了举人,后来在朝里升为某部的主簿。因业绩突出,屡次受到皇帝的嘉奖,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有时候来家乡带的随从较多,在村中住时间长了,像安营扎寨似的。他走后,人们为了感谢他,纪念他,遂把村名定为了“主簿营”。
三种村名传说均由主簿官而产生。汉代,中央及郡县均设主簿以主管文书事务。魏晋以后,主簿渐为军中重要幕僚。唐宋后主簿职任渐轻。明清两代,各卿寺设主簿,亦称典籍。县也有设主簿的,与县丞同为知县副手。除“主簿营”外,为方便书写,“主簿营”也被称为“主卜营”。除此之外,早期因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和发音问题,“主簿营”也有“主簿园”、“主卜崖”、“主百园”、“主百营”等误写和误称。
主簿营村解放后,为方便土改运动进行,初步被划分为四个管理区。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四个管理区转为生产大队,这四个大队便是组成主簿营村的四个行政村的前身。现在在村民口中,依然保留着“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四大队”或“一队”、“二队”、“三队”、“四队”的村名称呼,即现行的“主簿营一村”、“主簿营二村”、“主簿营三村”和“主簿营四村”。
历史变迁
主簿营村历史悠久,据传主簿营村“汉代建村,唐代修庙(位于主簿营三村的周武王庙)”。至元末明初,华北地区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居民纷纷迁出,整个鲁西地区几乎荒无人烟,村庄也所以荒芜。
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组织了一场历时接近五十年的大移民,当时主簿营村所属鲁西地区便是移民的集中安置地之一。据传,陈氏宗族就于明洪武年间随着这次移民大潮首先来到了主簿营村,慢慢的不同姓氏的宗族也相继在主簿营村安家居住。目前,主簿营村共有12(陈,王,邱,吴,田,赵,宋,黄,翁,刘,唐,张)个大姓氏家族,其中邱、王、田三姓人口最多。
明初移民路线图
主簿营村自移民定居生活后,凭借地处中原地区的优势区位,在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时代,依靠土层深厚、利于耕种的黄泛平原,连续发展,村域面积与村中人口不断增加。在稳定的农业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主簿营村中的各个姓氏和平共处,为主簿营村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乾隆年间,田清涟考中文举;光绪年间,田河光和邱镇国也分别考中进士(文)与举人(武),其中田河光官封营用守备(五品武官)。凭借“一个进士,两个举人”的荣耀,主簿营村成为朝城县(时属朝城县)下有名的贤德之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