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端午节走桥的文化意蕴
浙南闽北山区有460余座神韵各异的廊桥。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廊桥已经在历史的沧桑中消逝了。目前,仅庆元县境内尚留存古廊桥90多座。庆元山高坡陡,涧多流急,造桥开路固然是为满足交通的需求,但如此众多密集的廊桥分布,足见庆元先民对廊桥的厚爱。比之桥在连结自然河川中的实际功用,其在文化上的象征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和丰富。它们不仅是村落生活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轴心,也是村民精神生活空间牢不可破的中心,其结点作用,不仅表现在地域上,也表现在心理场上。
(一)通神与驱邪
先民们对廊桥桥式的选择与古代地理的“风水”学说的广泛传播和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按风水学说,一方“风水”,不仅事关村人的贫穷富贵、福禄寿喜,也关乎全村的兴旺发达、吉祥平安。因此,人们建廊桥于村尾、水口,或者于桥边修建庙宇、祠堂,在桥头种植大量树木。这样,既能留住村落风水,锁住村庄命脉,也能抵御外来的凶险,防范不测。故而,廊桥也称“风水桥”。由此,廊桥就被赋予了某种灵性。而建桥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工程,人们认为这也是对自然形成的空间境界的一种冒犯和冲撞,因此,在建桥过程中要举行种种复杂的祭祀仪式,在桥上设神龛,迎请神仙来供奉,以消除建桥可能招致的劫难,期望得到更多的祥瑞和福祉。福建寿宁存留的66座古廊桥中有51座设有神龛;福建屏南县存留的61座古廊桥中有53座设有神龛,而且有的设有多个神龛,供奉多组神灵。因此,廊桥又多了一些神性,顺理成章地具备了寺庙和道观的功能。在庆元古廊桥中,几乎每座桥都有供奉,多为佛教系统诸神,尤其是观音。佛教《华严经》有云:“广度一切,犹如桥梁”。桥在现实中的利民渡涉功用也使得它在民间信仰中具有普度苦海众生的意义。
同时,桥梁在空间上又是相对独立的,它既与河川两岸独立空间保持联系,又不属于任何一方。它的象征意义在民间信仰和巫术中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人们相信,桥是人和神仙的纽带与中介,但有许多对人类不利的超自然物也会沿桥而来。因此,桥和桥场空间,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生命备受威胁的危险地带。在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在桥上供奉各种神仙是慑于这些威胁的存在。因为桥具有“渡”和“媒介”的功能,人与鬼神之间的隔阂和关卡藉此打开了。而节日也具有平日所没有的神圣性。因此,在一个神圣的时空里人们通过虔心地祭拜、供奉、酬唱,展开和实现人神的交流,镇压和防范恶魔与鬼魂的侵害,更能豁免一切灾难,实现美好的愿望。
《走桥歌》寄托了他们的美好愿景:“五月初六(五)出门去走桥,看见溪河水漂漂,看见水面一座桥,金做栏杆木做桥,一同玉女一同信,金童玉女接我桥上拜观音,拜得观音云头现,双线透尾子孙满堂做个好福人!”“桥头采花采童子,桥尾采花得玉女,银花小姐桥心走,金花娘娘排两边,左边三官来接引,右边玉女送斋娘,送我斋娘西方去,我信女龙牙会上好修行。南无阿弥陀佛。”在民间信仰的文化空间里,廊桥的这种配置,就是为了让朝觐和参拜者在过桥的时候,能够走出俗世,达到“圣”境。
(二)防病与祈福
走桥又称“走百病”。明清以来的文献中多有元宵节走桥习俗的记载,如清《月日纪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该习俗不仅见于北方,也见于南方。福建莆田就有妇女元宵节期间正月十六日走桥摸钉的习俗。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篇卷四《福建二·岁时》引《莆田县志》中说:“十六夜有过桥摸钉之俗。”杨琳先生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用翔实的材料论证了元宵节走桥摸钉意在求子,认为“走桥”的本意不离生殖的宗旨。明代谢肇制《五杂俎·天部二》中也说,闽中上元灯节“自十一夜已有燃灯者,……大约至二十二夜始息。盖天下有五夜,而闽中有十夜也。大家妇女,肩舆出行,从树桥上经过,谓之转三桥。”南方不仅流行元宵节走桥祈求生殖的习俗,同样有走桥祛病祈福之说,苏州同里等地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小伙子,走三桥,平步青云,前程无限好”“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等等。
中国的端午节(包括整个五月)向来在民俗的观念中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先秦以来的大量方志史料也显示,端午节从来就是个辟邪的节日,全国各地与端午节有关的许多习俗比如浴兰、戴牛索、佩菖蒲、悬艾草,饮雄黄酒、采草药等无不旨在辟邪除疾。因此,在廊桥密集的地区,人们会选择具有祭祀功能的、在公共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木拱廊桥去行走、祭拜以辟邪、消灾、祛病。
同时,通过走桥的经文,我们能更深入地体悟走桥之于信女们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非凡意义。经文中唱到“金桥”“银桥”和“奈何桥”,据民间传说,鬼魂通往阴曹地府的时候,必须先过中间的奈何桥,而恶人必定掉下桥去。其左右两边的金桥、银桥,只有善人能过,并且只能在还阳时才能走。传说走金桥的人能升官发财,过银桥的人可健康平安。在一些庙会、蘸场中常常有悬挂十殿阎罗画卷的情形,画卷中有不少对奈何桥的描述,宣扬善恶有报的观念。在浙江中、南部地区就有在为死者超度所做的道场中悬挂十殿阎罗像的习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民间也有亡魂“过桥”的宗教仪式。在民间的观念中,关于奈何桥既有无可奈何无法避开之意,又有接受末日审判之意。因此,在他们的观念中,这些桥都是以来世为预设,为劝化现世善行而设置的。在浙江等地民间还有为非正常死亡的人做道场的丧俗,其中特别安排有“翻九楼”的程式,道士要走过桌子搭成的“金桥”与“银桥”,人们相信,亡魂不会进入枉死之地,而能通过“金桥”“银桥”步入天堂。在旧时江南,流传着一类民间宗教歌曲如“西方路上十座桥”等。尤其在清末民初浙江一带,这类歌曲曾流行一时,其中心主题是人们通过造桥、行善而通往西方极乐世界。歌词从金桥、银桥、铜桥、铁桥……一直唱到奈何桥,每桥皆七言四句一段,段末总是衬以“南无阿弥陀佛”。这种歌词形式与浙南闽北的端午桥经并没有多大区别。
因此,平日常常吃斋念佛,行善自律的信女们,在端午节这样一个被认为充满了各种不安定因素的日子里,在廊桥这个神圣的空间中,虔诚地祷祝、燃香、敬佛、祭礼,既为子孙满堂、富贵盈门而祈福,也为来年自己的亡魂能通过神的援引顺利步入天堂而礼敬。
四、结论
古廊桥在浙南闽北等地的乡民生活和村落社区中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是当地重要的文化空间。这里的民众充分利用了廊桥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走桥习俗。如同江苏同里等地婴儿满月、青年婚娶以及老人庆寿时的“走三桥”习俗一样,这里的人们借着桥在闽浙一带的密集分布以及在当地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特定的节日通过“走三桥”达到保健、禳灾、祛疫的目的,寄托自己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村落的美好祝愿,寻求和诠释生活领域中一种非凡而特殊的意义。
(本文原载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