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刘秀峰]浙江庆元端午“走桥”习俗考察
  作者:刘秀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0 | 点击数:8316
 

摘要:浙江庆元民众的端午“走桥”习俗以木拱廊桥为主要活动空间,以祭神祈福祛病为主要内容,通过“走三桥”来寄托自己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村落的美好祝愿。走桥者为女性,仪式包括祭祀、走桥、抛粽三个步骤。对于走桥习俗的解释,有纪念屈原说、宗教祭祀说、廊桥文化崇拜说、走百病说等,其中走百病说最为流行,也是符合端午节辟邪防病的核心文化内涵的一种解释。

关键词:端午节;走桥;仪式;象征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桥梁确实深切地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人们以桥的实际功用为依据,围绕桥及其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文化空间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在浙江省西南部和福建省东北部地区,普遍存在着端午节“走桥”的习俗,在木拱廊桥密集的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其中浙江庆元和福建的屏南最具规模和特色。木拱廊桥作为乡间村落重要的乡土建筑和文化空间,承载了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信息。“走桥”是以廊桥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娱神和娱人为主要内容,以民间歌舞和祭祀活动为载体,综合了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内容的端午传统活动。本文以庆元县城西南郊星光村2011年端午节的袅桥“走桥”活动为个案,考察其仪式状况与文化内涵。

  一、端午走桥习俗与仪式概况

  与闽北地区端午节走桥一样,庆元人在每年端午节要走一座桥,连续走三年,都是民众自发行为。走桥的人来自远近村镇,也有从邻省福建寿宁、政和等县赶来的,早晚络绎不绝,随到随走,参与者只有女性,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长者,平日常在庙中诵经念佛,热心忙于佛事;也为一年一度的端午走桥准备经文、纸钱、绢花、彩线、元宝、经文袋等祭祀用品。端午前夕还要准备一些粽子、香烛和鞭炮。走桥前至少吃斋诵经三日。今年她们相约要走的是庆元县城近郊星光村的袅桥(民众称“求运桥”),去年的端午节他们走过了大济村的双门桥(民众称“求子桥”),明年的端午节要走松源镇的咏归桥(民众称“佛圆桥”)。

  袅桥位于庆元县城西南,有廊屋11间。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桥上设神龛,供奉观音和金童玉女。双门桥,位于松源镇大济村,有廊屋5间,始建于宋,明隆庆元年重修,在1992年洪水中倒塌,同年12月11日按原貌重建,是全国有史料记载始建桥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之一。桥中设有2个神龛,一个供奉临清社主,另一个供奉观音和金童玉女。咏归桥位于县城内松源溪上,有廊屋8间,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朝天顺年间重建时命名为“咏归桥”。该桥屡毁屡建,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1983年重修。廊屋中原设有神龛,供奉观音。

  信女们走桥的时间没有特别要求,一般会为方便各自行程而定。家住城区中心的82岁老人吴秀兰祖籍福建寿宁,她告诉笔者走桥的妇女都要在当日沐浴后换上专门制作的服饰,类似于平日在家修行的女居士做佛事时所穿的衣服,盘起头发,插上绢花,胸前佩挂佛珠与经文袋,左手持二色手绢,右手持经文,肩挑纸钱与粽子。天蒙蒙亮的时候,就会有不少人上路。五月初六上午六点半,袅桥上就陆续来了五十多人,其中有五六个帮着老太太拎篮子的老年男子,还有三四个跟我们一样扛着摄像机的人。

  走桥仪式主要有祭祀、走桥、抛粽三个步骤。

  先到的走桥者,不论是来自福建的还是当地的,都自觉有序地在袅桥的神龛和供桌上摆好祭品,点上香烛祭拜祷祝。而后手舞绢花,诵唱经文,每次必先念《解劫经》。吴秀兰老奶奶说,只有解除了身上的劫数,才能走桥诵经,方可保吉利。桥经内容多表现吉祥的祈福和祝愿。不会唱桥经的妇女,嘴里或默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默念走桥的心愿,内容包括健康、平安、升官、发财、祈子、功名等。我们还发现庆元本地的走桥者中有不少人诵念的竟是寿宁、政和一带方言(吴秀兰念的就是寿宁方言)。妇女们以边走边舞的形式从桥头走到桥尾,再由桥尾走到桥头,一共要走十个来回。每走两个来回,就要在廊桥上往河里各扔一只粽子。走完十趟,再到桥下的河边找一块大石头,在上面摆上茶点、水果、香烛、纸钱、粽子,进行焚香祈福,然后一边投粽一边烧经文等,同时朗声唱道:“一个粽子一个装,一个粽子落溪中。一头粽,一头钱。给你扔粽保家运,祝我子孙男女富贵福寿长。”说完,把所有的祭品扔进河里。之后,回到桥上祭拜,把自己带来的所有香纸、经卷烧尽,燃放鞭炮。最后,包好在桥上祭拜后的祭品,她们说带回家分给家人吃,能子孙兴旺、福禄无边。

  期间,在第一批走桥者还没结束的时候,又陆续来了一拨妇女,上了年纪的老人为多。来的男人很少,即便来了,也并不加入颂唱和祭祀的队伍,只在一边旁观或者给老妇人帮衬。

  二、端午节走桥诸说

  端午走桥的历史,虽然没有找到确切记载的文献资料,但通过对当地民众的访谈以及通过对廊桥上遗存的梁书和地方志的查阅,我们发现走桥最为频繁的袅桥、双门桥和咏归桥是目前庆元现存廊桥中有确切纪年始建时间较早的。同时,邻省福建来此走桥的妇女也表示不辞辛苦来这里走桥并不是因为家乡没有廊桥,而是沿袭了上代人的做法。关于走桥,两地民众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纪念屈原说

  认为古时端午前后,地方民众祭祀屈原,仪式隆重,因南方正逢多雨,祭祀活动常常不得不从河边移到廊桥上进行,后来便形成“走桥”这样固定的群众文化集会。

  (二)宗教祭祀说

  认为历史上一些乡村社庙设在廊桥之上,廊桥供奉社神之外还供奉着观音等佛教神像,是佛教信徒活动的主要场所,“走桥”是古代宗教活动的延续和发展,是民众祭拜神灵祈求平安幸福的仪式。

  (三)廊桥文化崇拜说

  这在庆元是最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走桥”是先民对廊桥文化崇拜的一种反映。庆元方言中“桥”与“朝”谐音,俗语有“朝上有人好做官”之说,人在桥上走就寓意“朝上有人”,意谓飞黄腾达,大富大贵。

  (四)走百病说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纪念屈原说是百姓中关于端午节起源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几乎成了常识。但早有研究者提出了异议,认为记载端午风俗的早期文献中没有提到屈原之事,纪念屈原说是端午节流行既久之后才附会上去的。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不少走桥老人并不知道屈原和端午节有什么关系。他们以往所诵唱的桥经中也并没有与屈原相关的内容。

  木拱廊桥的确具有宗教祭祀的某些功能,浙南闽北的木拱廊桥在地理空间上,往往是连接天堑之纽带,扼守命脉之关卡,是村落乡民精神生活世俗化的象征与符号。人们会将桥上的廊屋空间当作重要的与神灵相连之处,设有神龛以祭拜。廊桥因此含有庙祀的意义。由此,我们也只能说木拱廊桥在历史上具有社庙的某些功能,并不能推测端午走桥一定源于民众祭祀的需要。

  廊桥文化崇拜的说法也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闽东北地区的走桥习俗。只不过“走桥”活动迎合了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人们加以附会解释,理所当然地容易被一方民众所接受。

  “走百病”这种说法在福建屏南等地比较普遍。在浙江庆元的调查访谈中,县城松源镇北门村石龙街2号的余其英老人(1945年生人)告诉笔者,当地佛教信仰者认为一生要拜七座佛庙,才能修得明亮的双目,修得一个好家庭;要每年走三座桥,坚持年年走,要将每座桥走透,每年走完三座桥才能修来子孙成群,财运不断,家庭兴旺。在此之后,信仰者拜佛不需再带经卷,每到之处都改念大经(“南无阿弥陀佛……”),表示对佛的虔诚。七座庙的顺序为:坑井村的天堂庙、南门村的父母庵、洋新村的兄弟庙、松溪县的婆婆庙、余村的双全庙、八都村的白马寺、南门村的女婿庙;三座桥为:大济村的双门桥、星光村的袅桥、松源镇的咏归桥。我们在史料中虽未见到端午走桥防百病之说,但是却与史料中有关元宵节走桥祛病的记载一脉相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陶立璠]端午节在“匠心对话,非遗投资”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下一条: ·[陈华文]端午节的文化传承:凤舟竞渡与女性参与
   相关链接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
·[龙晓添]民间礼书:仪式叙事与礼俗实践·[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晏周琴]青海热贡六月会中的“开红山”仪式调查研究·[施尧]冲绳神歌的再语境化实践: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
·[宁祥文]从盲人到司仪:成人礼主持者身份的历史变迁·[黄亚欣]宣卷艺人班社在仪式活动中的功能阐释
·[耿羽]侨乡仪式性人情异化的移风易俗治理研究·[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
·[钟小鑫 蔡芳乐]“法”外之地·[张隽波]百年革命节日的仪式礼仪变化初探
·[张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的再造·[张纯]皖北民俗中“剪压(鸭)尾”成人仪式的文化内涵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
·[田丽]观音灵验故事建构下的信俗空间及仪式实践·[孙愈]村落丧葬仪式的消费异化与优化治理
·[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宁祥文]2018年宁炳迪、宁炳集开锁仪式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