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赵洋]观念与思想:汉代虎形肖形印的解读
  作者:赵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6 | 点击数:10110
 

  3、至信之德与天瑞之徵:祥瑞观念下的汉代白虎图形肖形印

  在汉代虎形肖形印中,有一类虎形印章存世较多,此类虎形肖形印的图案也具有固定的模式,图案趋于重复,具体是虎形体积硕大,其一般样式为方形,虎形依印面亦作方形盘曲,尾部较长,呈方折状,尾部在整个虎形图形中较为突出;虎身所占空间较大,口部张开,眼部着重刻画,部分虎形身体中有虎纹,温廷宽先生将其称为“白虎”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汉代之前,古人已经相信白虎为仁兽之一,《诗经·召南·驺虞》即有“于嗟乎驺虞”之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三云:

  今按,驺虞,白虎黑文,亦通名白虎,以为玉饰,字作琥。《周官》以玉作六器,云以白琥礼西方。

  由此可知,在古代,白虎即为驺虞,是虎的一种。驺虞又被古人称作“酋耳”,此外别名另有多种,《困学纪闻》卷三“诗”条云:

  驺虞,驺吾,驺牙一物也,声相近而字异。

  那么白虎驺虞具体有何特征?据《山海经》卷一二“海内北经”载: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许慎《说文解字》卷五:

  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驺虞因食自死之物,不食生物,不履生草而被看作仁兽,又因其此种秉性,而被加以延伸,成为人的德行之一。古人认为,驺虞为天降祥瑞,人有至信,则驺虞为祥瑞而至,故《毛诗正义》卷一“于嗟乎驺虞”下有孔颖达“驺虞之为瑞应,至信之德也”之言。

  汉代,受谶纬思想的影响,祥瑞观念深入人心,作为祥瑞之一的驺虞“有道则见,非时不出”,不免在此时被人借题发挥,在汉代一些著述中,驺虞作为“天瑞之徵”而出现,如司马相如《封禅文》云:

  般般之兽,乐我君圃。白质黑章,其仪可喜。文文穆穆,君子之态。盖闻其声,今视其来。厥涂靡从,天瑞之徵。兹尔於舜,虞氏以兴。

  《汉书》中多次记载白虎驺虞这一祥瑞的出现,《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

  时(元康元年,公元前65),南郡获白虎,献其皮、牙、爪,上为立祠。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南郡获白虎威凤为宝。

  白虎的出现一方面是帝王为宣扬其德行、德政而作的政治性措施,另一方面,白虎驺虞本身“外猛而威,内仁而信”的秉性深入到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之中,在此两个前提下,白虎肖形印的出现即是自然之事。白虎驺虞作为“仁兽”之一,在后世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六《酋耳兽》载:

  唐天后中,涪州武龙界多虎暴。有一兽似虎而绝大,日正午逐一虎,直入人家噬杀之,亦不食。由是县界不复有虎矣。录奏,检瑞图,乃酋耳。不食生物,有虎暴则杀之也。

  综上所论,笔者认为白虎肖形印的出现及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祥瑞观念的影响下,白虎的“仁之至”的德行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二是白虎“有虎暴则杀之”的能力又成为古人心中安全的“保护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
下一条: ·[卢翀]唾手可得的理想化表演
   相关链接
·[王悦]汉代匈奴服装材质融合的造物观念研究·[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
·[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朱毓瑶]汉代民众的精神世界初窥
·[田家溧]汉代厚葬风俗的成因及教化意义再探·[孙少华]史书“故事”的文体衍化与秦汉子书的叙事传统
·[王洪震]汉家傩事·[王洪震]汉画里的校雠图
·[王素珍]汉代民俗学研究·汉墓壁画展现汉代宗教信仰体系
·[贾冬梅]汉代画像石记录齐鲁风俗·海内外学者在河南研讨“汉画与汉代社会生活”
·汉唐信仰研究的新视角 ·[王明珂]边界·移动·抉择:《游牧者的抉择》结语
·[沐风子]“大家”的“汉代思想小史”·[贾丽英 武广洁]汉代的致爱巫术“媚道”为何如此繁盛
·[段伟]论汉代的禳灾制度·[李真玉]从汉画图像看汉代农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