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陈泳超]神话的当代性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2 | 点击数:3274
 

摘   要:神话的概念宽泛,研究神话首先要进行概念界定。杨利慧的“神话主义”研究基于现实的实证主义,揭示了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表现了鲜明的当下关怀。未来要努力探索的是,如何用民间文学的神话资源和概念来介入当代文化批评,彰显独特的学科价值。

关键词:神话;神话主义;文化批评;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神话的概念有几十种,从我阅读的感受来说,杨利慧的概念是从汤普森和巴斯科姆的分类学上来的,巴斯科姆特别将神话、传说和故事三个概念并置然后说明其间的各项差异,具有非常直观可感的操作性。它并不特别强调更具心理深度和形而上特征的所谓“神圣性”,我记得杨利慧还专门写过文章,认为神话未必一定依赖神圣性,这是偏于文类的角度立论的,这就好比做好了一个筐,然后将现代流行的东西装在这个筐子里面进行研究,这完全合理合法,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杨利慧对自己这样的概念设定没有一开始就予以清晰地阐明,我是从后文里看出来再替她这么说出来的,这就容易遭到别人的攻讦,因为别人对“神话”一词也有自己的、同样合理的设定,他以自己的设定来看你,就会觉得哪里都是问题。所以,我认为杨利慧在后期修改时需要开宗明义地揭出概念界定,说清楚自己的内涵、外延,把边界划得死死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在这个边界内讨论问题,超越边界的问题暂时与我无关,无需讨论。

  说到神话主义,我理解它是从来就有,不是当代才新生的。你看西王母形象变来变去,吸引多少人去研究,正是“神话主义”的典型案例。杨利慧的研究,是发现这一现象如今已经变成公共文化世界中非常醒目的东西,所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吧,所以她要研究它,并且要为这个“神话主义”加上“当代”的限定,明确表示:我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当下关怀,我的目光不是朝前也不是朝后,就是专注于当下,包括遗产旅游和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运用等等,只要符合我“神话主义”的筐,我就毫不犹豫地装进来给予关注和研究。而杨利慧的立场,我认为是基于现实的实证主义,重点在于揭示这些现象的准确度,以及背后的运作机制和在当下民众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在我看来,学术就是以“求真”为目标,应该与政治态度的“致用”和道德情怀的“求善”分离开来,我追求的是将已然世界的真实面貌呈现出来,便能事已毕。当然,作为学者的任务完成了,并不表示我作为一个公民、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任务也都完成,我确实可以考虑是否有改良社会的可能性,无论是政策策略还是道德建构,我都可以继续思考甚至付诸实践,但这不是对学者身份的必然要求。我个人一向不愿意将立场、情怀直接当作学术对象,这点上我觉得杨利慧与我同调,她这个路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带动很多人跟着做。北大中文系有一大批创意写作的专业硕士,他们其实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只是不特别专注于“神话”和“神话主义”罢了。

  我想说的另外一点是:我们到底是研究当代的神话?还是用神话来研究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我认为用最新现象来讨论神话概念、文类特征之类,恐怕没有太大的生发空间了,你叫它“神话”也好,叫它“玄幻”“穿越”等等也好,又能有多大差别呢?重要的是,这些新生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以自己的学养来予以评论。所以我个人倾向于将神话作为工具来进行当代文化的研究和批评。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比当代文化批评的那些学者做得更好?因为当代文化批评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和案例数据,有了很多成熟的套路,我们用民间文学的神话资源和概念来介入当代文化批评,怎样才能在已有格局中展示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思想辐射力呢?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追求的。我觉得这几年来,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施爱东的谣言研究,他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文化现象,许多学科都在关注,但他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我感觉或隐或显时时闪烁着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光芒,这正是他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相比而言,我认为杨利慧团队的成果在描述层面上做得比较到位,但是在认知提升方面可能才刚开始。当然,这是因为她所面对的现象范围更多样丰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把现象描述清楚了,才有可能获得更加沉着的认知。所以说,杨利慧开辟出如此广阔的学术新天地,是值得学界高度赞扬的,至于将来怎样探出一条更深邃的思想之路,我们将翘首以盼、拭目以待。

(本文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5期,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吕微]神话作为方法
下一条: ·[刘守华]由重申民间文艺的重要价值说起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