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作者: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2 | 点击数:10401
 

  明朝隆万之际的族群关系与帝国边略

  一、隆万边略
  二、两粤边事
  三、西南边事
  四、隆万边事的联系与国策的整体性

  连续性与“历史性时刻”:山西之例

  晋祠与熙丰新法的蛛丝马迹

  一、晋祠与王安礼
  二、晋祠、吕惠卿及其他
  三、熙丰间本地区的开发与晋祠的变化

  从贤人到水神:晋南与太原的区域演变与长程历史——兼论山西金元时期与清中叶这两个“历史性时刻”

  一、贤人窦鸣犊
  二、窦鸣犊的消失与晋东南的文化复兴
  三、正统的雨神窦鸣犊
  四、民间神祇与民间社会

  圣姑庙:金元明变迁中的“异教”命运与晋东南社会的多样性

  一、一个“异教”寺庙的缘起
  二、金、元道教势力的扩展与圣姑庙的隐秘
  三、“王府香火院”:最后的庇护与圣姑庙的地方化
  四、赘论

  村民与镇民:明清山西泽州的聚落与认同

  一、泽州诸镇的历史沿革
  二、巨村为镇:地缘上的一致性
  三、称镇与村镇关系
  四、里人与镇人:郭峪的个案

  赤桥村与明清晋祠在乡村网络中的角色

  一、赤桥村所在的乡村网络
  二、明清赤桥的村落空间及其在晋祠水利系统中的地位
  三、晋祠、村庙及其它寺庙祭典中的赤桥

  族群、地域、认同及其“历史性时刻”

  “岭南”的建构及其意义

  一、岭南的“出现”:从以人名地到以地名地
  二、限隔抑或通道:他者与我者之别
  三、屈大均与帝国的岭南
  四、清代广东对岭南的“垄断”
  五、结语:“岭南”建构的历史意义

  从草原传统到汉人文化的建构——从明初军户的垛籍谈起

  一、明初墓志二则
  二、“垛集”与“垛籍”
  三、关于“附籍”
  四、“祖”与“族”

  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一、从两场关涉“认同”问题的争论说起
  二、祖先移民传说与明代卫所军户制度
  三、地域认同与明清国家的形成

  身份变化、认同与帝国边疆拓展——云南腾冲《董氏族谱》(抄本)札记

  一、明初腾冲与土人董救见诸帝国历史
  二、董氏从军与“麓川之役”
  三、族谱所见“麓川之役”后的军户董氏
  四、清代董氏的宗族建设

  图像如何证史:一幅石刻画所见清代西南的历史与历史记忆

  一、“封氏节井”石刻的故事
  二、夫妻忠节与清初云南史事
  三、土主、李卫、文庙与盐
  四、从雍正到道光
  五、图像如何证史

  康熙《滇南盐法图》与山水地图的意义

  一、《滇南盐法图》
  二、《滇南盐法图》与明清之际的滇盐
  三、《滇南盐法图》所见山水地图之意义

  亦土亦流:一个边陲小邑的晚清困局

  一、科场冒籍与改土归流
  二、明清时期的外来移民
  三、暂时的妥协
  四、晚清九姓司与西南边陲的秩序

  民国初年一个京城旗人家庭的礼仪生活——一本佚名日记的读后感

  一、生活空间:镶黄旗与正白旗的旧地
  二、以家族为中心:节庆时间的礼仪生活
  三、寺庙与日常礼仪生活
  四、赘论:城市为何需要宗教

  观察与思考

  从田野中发现历史——民间文献、传说故事的知识考古

  一、史料或文本:书斋与田野
  二、文本与文类:文献与口述
  三、语境的变化:问题意识
  四、结语:小历史与大历史的互动

  西樵山:近世广东史之景观象征——读《南海县志·序》有感

  锦屏-清水江文书在重建中国历史叙述上的意义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一、区域史研究与全球史的兴起
  二、建立关联:关于江南区域史的反思
  三、在中国研究: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江南研究

  旧史料与新解读: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再反思

  一、史料的新旧与史观的新旧
  二、旧史料的新价值
  三、余论

  河东与河西:三十年的新史学——帕拉蕾丝-伯克《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启示录

  一、“从地下室到阁楼”
  二、认识时间上的他者:历史学与人类学
  三、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四、余论

  在历史中发现族群,于草野间审视朝廷——读《帝国之于边缘——现代早期中国的文化、族群性与边界》

  后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下一条: ·邓莉丽:《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尊孔]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劳作时间与情感模式的关系研究·[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魏甜甜]时间的复调:乡土性与现代性张力中的日常生活文明化进程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
·[苏筱]数字篝火:锻造当代民俗熔炉的“游戏-仪式空间”·[石岩奇]三扇门:沂蒙地区婚嫁礼仪中的空间过渡与人生通过
·[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忠帆]孟姜女传说“泪-泉”景观叙事研究·[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
·[刘婷 高睿涵]空间分类与精神实践:武陵山区文化空间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价值意蕴·[刘超]空间、物与地方知识: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在地性制约机制及其破解策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