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晓春]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
  作者:刘晓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7 | 点击数:7840
 

  此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1923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的胡朴安所辑《中华全国风俗志》,其中有《广州岁时纪》《广州之七夕》,皆详细描写民国初期广州地区七夕习俗,为今天的七夕民俗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七月初七日,俗传为牛女相会期,一般待字女郎,联集为乞巧会。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等,极钩心斗角之妙,初六日陈之庭内,杂以针黹、脂粉、古董、珍玩及生花时果等,罗列满桌,甚有罗列至数十方桌者。邀集亲友,唤招瞽姬(俗称盲妹),作终夜之乐。贫家小户亦必勉力为之,以应时节。初六夜初更时,焚香燃烛,向空礼叩,曰迎仙。自三鼓以至五鼓,凡礼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礼拜后,于暗陬中持绸丝穿针孔,多有能渡过者,盖取“金针度人”之意。并焚一纸制之圆盆,盆内有纸制衣服、巾履、脂粉、镜台、梳篦等物,每物凡七份,名梳装盆。初七日,陈设之物仍然不移动,至夜仍礼神如昨夕,曰拜牛郎。此则童子为主祭,而女子不与焉。礼神后,食品玩具馈赠亲友。拜仙之举,已嫁之女子不与会,唯新嫁之初年或明年必行辞仙礼一次,即于初六夜间,礼神时加具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得子之兆,又具沙梨、雪梨汁果品,取离别之义。惟此为辞仙者所具。他女子礼神时,则必撤去。又初七日午间,人家只有幼小子女者,咸礼神于檐前。礼毕,燃一小梳妆盆,曰拜檐前,祈其子女不生疮疥。俗以檐前之神为龌蹉神也。复有一事,即于是日汲清水贮于坛内密封之,尝久贮不变臭味,曰七月七水调药,治热性疮疥,极有特效。

  广州风俗,綦重七夕,实则初六夜也。诸女士每逢是夕,于广庭设鹊桥,陈瓜果,焚檀楠,爇巨烛,锦屏绣椅,靓妆列座,任人入观不禁,至三更而罢,极一时之盛。其陈设之品,又能聚米粘成龙眼、荔枝、莲藕之属,极精致,然皆艺事,巧者能之。惟家家皆具有秧针一盂,陈于几,植以薄土,蓄以清泉,青葱可爱,乃女伴兼旬浸谷,昕夕量水,屏炎热天时酝酿而成者。睹此觉中土“谷雨浸种,芒种莳秧”之说,犹滞古谚,拘于地、囿于时也。广州盛暑时,昼皆衣单稀衣,夜较凉,可衣复稀衣。其天时如此。粤稻岁两熟,七月莳秧,十一月刈稻,以为常。[7]

  从上述描述可知,民国期间广州一带七夕会,实际上初六日即在庭中陈设各种用通草、米粒、芝麻等日常用品制作的奇巧玩品,以及女儿缝纫用的针线工具、化妆用品等,初六夜初更迎仙,三更、五更时分,拜七仙,然后“金针度人”,并焚梳妆盆,是夜,新嫁女辞仙。初七日童子拜牛郎,家中有幼小子女者焚小梳妆盘,祈求小孩不生疮疥。另外,贮清水,密封,以备调药之用。综合宋至民国的文献记载,可知七夕是广州一带非常重要的节日。

  1929年3月,时任广州特别市党部委员的蒲良柱发起组织成立“广州市风俗改革委员会”,当年7月11日正式成立,翌年2月份仓促结束。该委员会以“改良风俗,破除迷信”为宗旨,成立之时适逢临近一年一度的七夕拜仙烧衣习俗时日,连日在《广州民国日报》以记者名义,刊发文章痛陈妇女之“伤风败俗”。足见民国时期某些官员对于民俗的态度,其观念还是非常陈腐。文中对于当时七夕拜仙举市若狂的描述,虽不乏种种贬义,倒可一窥民国时期广州一带七夕的盛况。

  改革风声中举市若狂之妇女拜仙运动

  民众视法令如牟髦丑态百出恬不为怪

  满坑满谷都是凡夫牛郎织女并未光临

  登徒子大显神通妇女们扬眉吐气

  这才是伤风败俗此之谓冶容诲淫

  夏历七月七日即八月十日。俗传双星渡河佳节,一般妇女多陈列鲜果、饼饵、生花暨各种刺绣小工装作品,到坛迎仙,藉以邀□。千百年之习惯,牢不可破。本市风俗改革委员会□□此怪诞不经之事,特规定消极积极两种禁止办法。消极的,则派员劝导。积极的,则请公安局严禁售卖拜仙用品。惟记者昨晚细视十二甫等富户聚居之街道,但觉禁者自禁,迎者自迎。妇女之迎仙兴趣,不减昔年,在将所见情形,略述于后。

  粉市。是晚十一甫暨十二甫之三凤、美丽、丹凤、金玉、泰生各粉庄,妇女之往购粉者,络绎不绝,门限为穿,各粉庄大有应接不暇之势。而各粉庄亦善于营业,更于是晚预以香水嗔地,香沁心脾,一般登徒狂且之流,徘徊于粉庄之间,藉以饱其眼福,其至上下其手,丑态百出。妇女因购粉拜仙之事,被狂且所夺者,大不乏人。故呼哀之声,时随香气送入耳鼓。

  花果。市内花王以此日为发财机会,尽力搜罗各种生花发售。凡花俗卉,亦细大不捐,陈列于观音大巷等处,高声眩售。一般迎仙妇女趋之若惊。是晚七时,各生花摊均有售罄,大有求过于供之势。十八甫及十五甫马路之生果摊,亦将价格抬高数倍,各妇女之购生果者,携篮挽袋,取价争益,声振遐迩。种种怪状,非记者之秃笔所能形容。

  细工。十一甫、十二甫、十八甫、高第街、务洋货店以及纸料纸扎店,均预仙桥暨巧小器具售卖。投机小贩,更待兴顾,妇女之往购者,摩肩擦背,马路上妇女手挽肩托此种仙桥纸扎物品者,触目皆是。尤可怪者,身穿漂亮西装,胸悬襟章之少年,拖其爱人往购迎仙用品,代其爱人双手捧着仙桥,高视阔步,一路软语温声,回家迎仙者,为数不少。此中情形,又非记者秃笔能形容也。

  迎仙。西关之富户,仍于是晚,于大厅内以台数张或十余张八仙木,陈列迎仙物品,应有尽有。姨太太、小姐、少奶辈,髻辫光滑,面涂粉脂,坐于厅事,以候牛郎织女之降临。一般浪子阔少,则逡巡门前,评头品足,冀以一亲香泽。而粉白黛绿之少奶、小姐、太太等一早预备以色相示人,不以为忤,且有得意色。她如小家碧玉,平日结其同心若干人,每月预蓄金若干,尽行购置生果饼饵等物,更制备新衣,靓装艳服,集合一堂,以迎仙子者,情形亦与往年无异云。[8]

  1934年七夕节,番禺鹿步司茅岗乡(今广州黄埔区茅岗社区)循例备办慕仙会,村中自梳女带领小家碧玉、富家小姐置办各种七夕手工,除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七夕故事之外,还有中山纪念堂、1932年淞沪抗战等反映社会现实的手工作品。

茅岗慕仙会之盛况

老骨

  番禺县茅岗乡,乃范黄董李四姓聚族而居。人丁约三千余以范姓为最多,已占全村十分之六。其男子多数出外谋生,年中寄归之欸极多。族中女子又能勤于纺织,日中所醵亦不菲。故其族之殷富,殊非别姓所可及也。该族妇女习于勤俭,因其愚守旧道德,头脑未免陈腐,迷信色彩因而颇深。举凡一切神诞莫不作热烈之庆祝。犹以每年二月十九日之观音诞,及七月七夕之女儿节,为最高庆。乞巧节时,妇女向有慕仙会之设。会之组织,每份基金壹元,按月各供两角,会份无限制,多多益善。入会者不拘何姓,亦无乡界之别也。惟男性与已嫁者不许参加。会务由一二富有积蓄自梳不嫁之老姑婆主持,办理颇臻完善。附近各乡之小家碧玉及富户之小姐多有加入,每年会份多至数百。份金既多,则其开销,当可尽情挥霍矣。各家女儿,每于纺织之余,必独运匠心,以纸通芝藤等物,砌成各种器具,或砌出剧本故事。近年能利用干电池及各色小电泡。所制成之洋楼大厦,其中电炬齐明,模型贱小,能与真者无异。所砌之人物,暗配钟练于内,使其自能行动。惟妙惟肖,栩栩若生。其手艺之织巧,见者无不称赞。

  该会之陈设,向在祠中,公开展览,任人参观,愿得与众共乐之旨趣。是届余承友约得一饱眼福。今年所摆之方桌共一百十二张,陈列之品,除各众所藏之古董外,手工品占十之七八。即供仙之斋菜鲜果,亦皆染纸制成。骤然观之,多不虞其为赝品。所列之纸制建筑物,以广州市之中山纪念堂为最出色。其外观既酷肖,而内部亦完备。即一砖一木之微,其间格与髹色亦无异于真者。其所制之人物故事,则以淞沪抗敌一座为最脱俗套。所制成之我国官兵,皆奕奕精神,杀敌致果,且有机簧暗藏其中,各能挥刀向敌。见者之心,多为兴奋。于娱乐中不忘救国,制此者其亦庶几乎。余外所列者多七夕故事,手工虽巧,惟陈陈相因,千篇一律,殊不觉其精彩也。是夕观者人多如鲫,红男绿女,白叟黄童,挤逼祠中,肩摩臀并。幸各人皆能谨守秩序,尚无揽窃非礼之事发生。会友数百人,或招待戚友,或欢迎来宾,或监视品物,或指挥香烛,各司其职,忙个不了。而观众之赞许声,谈论声,泯成一片。亦足与祠外唱八音之弦歌声,互相响应也。时至三鼓,更在祠外旷地,大放烟花,金蛇吐焰,光耀数里。热烈情形,堪称一时之盛。闻是届所耗之资,数在三千金以上。在此世界不宁,农村破产之当中,得此点缀,殊足稍破吾人愁闷。然以有用之资,作无为之举,余固不敢赞同也。[9]

  1934年8月19日广州《越华报》曾记当年禺南石壁(今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镇辖区)乡民环请乡长准予筹备七夕并请梨园演戏一事,乡长因怕担责而不愿呈准告官,不料有人却曲径通幽,获得当局批准。乡人遂以乡长不具担当之名而罢其职,七夕之日乡民极尽狂欢之能事,尽情释放。

石壁乡乞巧节之易长潮

  番禺石壁乡,交通四达,人烟稠密。乡中富户,尤以区姓为一乡大族,平日乡事,多归其主持。历届乡长多能护慎从公,故乡中甚少风潮发生。近日乡人以七夕已届,乡中不演戏已久,际此乘平时候,欲趁兹机会大演梨园,铺陈七夕物品,以与乡人共乐。当此消息传出后,乡中妇女尤为兴高采烈,一致赞成。事先即联会姐妹辈就本姓祠堂砌作乞巧品物,以备届时陈列。好事之徒,又议盖搭戏棚,出省雇请梨园,以备回乡开演。惟近日乡村演剧须有负责者出而担负责任,呈准官听,始能开演。于是众乃环请乡长区柏江出面办理,区以此种有抄家无封诰之事,意殊不欲。乃向众诸多留难,使将此举打消。众人于是当堂鼓噪,谓乡长自私太重,弗顾舆情,一时议论纷起。然卒以无人负责,势将中辍矣。其中有一部分人,以各专已整备,事如不成,未免扫兴。乃转而之省,丐得留省之有面子者,向当局呈准人情。遂不动声色,雇妥演寿年戏班,并联合留省乡人之有势力者,水陆浩浩荡荡,回去开演。当戏班未抵步之前,乡人中尚有故意向该乡长再三求情,愿允其所示条件,不意议商既竣。而红船已扬帆入口,留省之有面子者亦尽归来,一时乡人欢呼震天,妇孺亦雀跃而出。该乡长登即愕然,知自己弄糟其事,不敢见人,乃伏匿不出。惟时乡人见其身为乡长,而不能负责守法为乡人造事,乃一唱百和,要将其撤换。立即聚祠堂集议,卒议决以区天任暂代其职,盖代期尚有一月,区以众怒难犯,亦愿早日卸事得身轻矣。乡人见目的已达成,为增加热闹起见,更发起赛龙船之举,又有某坊将其祖遗古玩古画等古物尽数检出陈列,任人参观,而妇女之筵戚接友以尽此一夕以欢,尤为忙个不了,是兴七夕节乡村中少有之闹热矣。[10]

  以上三则民国时期报纸所记七夕拜仙之消息,今天读来颇为有趣。由此可知,民俗的惯性并非一纸行政命令即可禁止,与其压制禁行,不如疏导放行,尊重其传承规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那木吉拉]突厥和蒙古等北方民族“先祖之窟”崇拜及其神话传说研究
下一条: ·[江帆]谁在叙事 为何叙事 如何叙事:“非遗”保护的田野立论与概念拓展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张勃:共建共享过七夕
·2018七夕旅游指南——你身边的“非遗”专家Cue你·[储冬爱]乞巧节的符号学阐释与文化创意
·[宋红娟]歌谣与情感 ———从情感人类学看西和的乞巧歌·[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