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晓春]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
  作者:刘晓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7 | 点击数:7577
 

  近十年来,每年的七夕期间,广州地区的天河、黄埔、番禺等地妇女的乞巧传统,经媒体宣传,其影响越来越大。期间虽然多有政府主导的各种宣传展示活动,但与七夕有关的习俗却一直在民间鲜活地传承,该传统其来有自。旧时,农历七月初七日,广州地区未婚女子为七娘会,陈花果作供,于庭中拜仙,对月穿针乞巧。是夜,鸡初鸣时分,担江水或井水储存起来,此为天孙水,亦谓之圣水,沐浴可治疗热病。

  早在宋代,广东即已盛行七夕乞巧,宋代诗人刘克庄即有“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1]诗句。明清时期,岭南地区七夕拜会乞巧习俗依然繁盛。地方志及文人笔记多有记载。

  七月初七为七娘会,乞巧。沐浴天孙圣水,以素馨、茉莉结高尾艇,翠羽为篷,游泛沉香之浦,以象星槎。——屈大均《广东新语》[2]

  七夕,汲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儿女陈瓜果乞巧,有喜蛛网则为得巧。——(乾隆)《番禺县志》[3]

  七夕,女儿乞巧。名媛刘兰雪诗云:堪笑东邻各女儿,声喧檐外斗蛛丝。经年未识回文锦,试问天孙巧与谁?又名媛孙蕙兰诗曰: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邻家有女都相学,闹取金盘看五生。七夕遇雨,余五娘诗曰:乞巧传杯不暂停,人间天上两关情。西风吹断牛郎泪,洒落檐前作雨声。是夕鸡初鸣,汲江水或井水,净器贮之,味久不变,且益甘香,谓之圣水,专疗百般热病。此夕水独重于他夕,若鸡二唱汲之,即不然矣。——(清)范端昂《粤中见闻》[4]

  明清时期的文人诗歌也多有描述。

  银河鹊尚未成桥,花果陈筵迓碧霄。儿女心忙先乞巧,分明七夕是来宵。七月初六夜,为七娘会,儿女以花果作供乞巧。(《乞巧》)

  七日良宵鹊驾成,空庭拜罢夜三更。劝君欲汲天孙水,莫待鸡啼第二声。(《天河水》)——(清)陈坤:《岭南杂事诗钞》[5]

  清代学者汪瑔(1828—1891)更以十首《羊城七夕竹枝词》,详尽描述清中晚期广州地区的七夕盛况,设长筵陈设瓜果,香奁器具俱备;直径数尺的梳妆盘,盛满女儿们梳妆打扮的各色衣服、镜子之类;在翠绿的稻苗、豆荚掩映中的玻璃灯,翠色冷光相照,澄明透彻;各种巧艺制作,精巧绝伦;新嫁娘们则忙着“谢仙”,从此告别乞巧;是夜姑娘们盛水于盆,第二日早上起来,观看浮在水面的落叶等所成影像,占验所得之巧。

  越王台畔雨初停,几处秋光到画屏。好是罗云弦月夜,家家儿女說双星。

  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谿小妹蓝桥姊,有约今宵乞巧來。

  十丈长筵五色光,香奁金翠竞铺张。可应天上神仙侣,也学人间时世妆。

  乞巧设长筵,用方几数十。其所陈设,自瓜果灯烛而外,香奁缕箱中器具,几于无一不备。又有织女梳妆盘,圆径数尺,中盛镜匣衣扇之属,皆用杂彩及砑金五色等笺制成。或出自闺中,或购诸市上,虽巨费不吝也。广州诸邑皆有此风,而会城为最。

  稻苗豆荚绿成丛,费尽滋培一月功。嫩绿几层红一点,羊镫光在翠秧中。

  一月前,以水浸谷豆之属,俟其发芽,约高数寸,即移置磁盎,至七夕陈于筵际。中燃玻璃镫,空明四照。宋人词所谓“翠色冷光相射”者,庶几近之。

  小品华蕤制最精,胡麻胶液巧经营。不知翠袖红窗下,几许功夫作得成。

  用胡麻小粒及碎剪镫心草黏砌盘盏镫檠之属,又或作小队仪仗,如旗伞牌扇之类,大仅数寸,精巧绝伦。曩皆制自闺中。近年市肆亦有制就出售者矣。

  排当真成锦一窝,妙偷鸯杼胜鸾梭。何须更向天孙乞,只觉闺中巧更多。

  约伴烧香历五更,褰裙几度下阶行。相看莫讶腰支倦,街鼓遥传第四声。

  姊妹追随上下肩,个侬新试嫁衣鲜。娇痴小妹工嘲谑,明岁何人又谢仙。

  乞巧皆女郎。其新嫁者预于会,则谓之“谢仙”。

  几盏清泉汲深夜,铜盘承取置庭心。今年得巧知多少,水影明朝验绣针。

  是夜以盘水置庭中,俾受风露。次日浮小花针或豆叶于水面,观水中影所成物象。为得巧之验。

  升平旧事记从前,动费豪家百万钱。昔日繁华今日梦,有人闲说道光年。

  道光中乞巧之风最盛,豪门盛族一夕之费或数百金。往往重门洞开,外人入而纵观,无呵止者。咸丰甲寅以后,此风顿衰。近十余年,乃渐复旧观。然多闭门以拒游人,非相识者,无由阑入矣。[6]

  汪瑔记述乞巧之盛,尤以道光年间的广州城区为最,豪门巨族有些竟然为家中女儿“摆七夕”花费百万钱,也许是夸大之词。那些平日重门关锁的高墙大院,此时皆重门洞开,任由外人入内品鉴家中女儿的巧艺。只可惜咸丰甲寅年间(1854年)广东天地会“洪兵”之乱后,此风顿时衰落。此后虽旧观渐有恢复,但豪门巨族皆闭门谢客,不再供外人欣赏了。

  1934年8月15日《越华报》发表作者蒲剑的文章,回忆光绪年间广州乞巧之盛况,大户人家,争相竞奇斗丽。

七夕节巧琐谈

蒲剑

  吾粤女郎,每年七月初六七两夕联合诸姐妹在厅堂之上。陈列纸通芝麻制成之各种故事扎作,刺绣丝织手工品及灯色瓜果等类。各出心裁,争奇斗巧。或唱女伶八音以助庆。名曰拜仙。到夜诸女郎傅粉涂脂,列座厅前。惹得一般狂蜂浪蝶,铸立门外,评头品足。在富有之家,每次所耗之金钱,多则数千,少亦数百。其贫乏者则瓜果香烛,虽少亦花费一元数角。……曩昔乞巧,不过陈设瓜果针线之类而已,乃后则有诸种女儿制品出焉。向忆光绪年间,周某以库书起家,给数千元与其女拜仙。其时物价甚平,布置得穷奢极侈。一般人街谈巷议周家拜仙如何奢华,如何声势。闻者皆以得一睹为快。故初六、七两晚,把一条宝华坊挤拥得水泄不通。是时富豪之家,与官宦小姐们,不甘落后。效尤竞奋斗富。投机者每届七月初一日,即赁铺擢列乞巧品物,供人采买。有用纸通芝麻等砌成各种戏本故事一座。内藏机器,上錬即能行动者,每座价值百数十元。其余砌成各种器皿用具,五光十色,奇形怪状,美不胜收。业此者多获厚利。其市以上下九甫,宝华路,高第路,河南洪德路等处为最繁盛。因其地点适中,且多殷户,其余则零星小贩,不足与论。近年因世界不景气所影响,已不若尔时热闹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那木吉拉]突厥和蒙古等北方民族“先祖之窟”崇拜及其神话传说研究
下一条: ·[江帆]谁在叙事 为何叙事 如何叙事:“非遗”保护的田野立论与概念拓展
   相关链接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张勃:共建共享过七夕·2018七夕旅游指南——你身边的“非遗”专家Cue你
·[储冬爱]乞巧节的符号学阐释与文化创意·[宋红娟]歌谣与情感 ———从情感人类学看西和的乞巧歌
·[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
·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商家掘金七夕“浪漫经济”·[刘宗迪]遥看牵牛织女星
·[洗桐]古诗古画中的“七夕”·[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