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作者:陆晓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6 | 点击数:6599
 
《“吟诗”与“暖”》后记
  陆晓芹
  本书初稿是完成于2006年的博士论文,本人关于壮族歌圩的探索则始自2000年前后。可以说,这本小书见证了个人学术成长的艰辛历程。如今终于要付梓了,心中难免有诸多感慨。
  首先要感谢硕士阶段的导师朱慧珍教授。17年前,我作为广西民族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的六分之一,投奔到朱老师门下。老师爱我如女儿,把她能找到的学术资源都给了我,还以宽厚的胸襟,让我尽可能从其他老师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从事壮族“歌圩”文化研究,也是老师建议的。老师研究侗歌,希望我研究壮歌。这份薪火相传的期待,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十几年来,我从德靖台地到泰国东北部,再转到越南北部,一直走在“歌”的路上。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老师看到我不忘初衷的努力并感到欣慰。
  感谢博士阶段导师万建中教授给了我提升学问和人格的机会!万师待人宽厚平和,从不耳提面命,言语不多却风趣幽默。老师对我说过最重的话,是在看过本应“结构性表述”却成“流水帐”的毕业论文初稿首章后说出的:“我没想到,你竟然会写出这样的东西。”那句话如当头棒喝,让我在一个不眠之夜后,想到了地方性概念“暖”。这个“暖”字,后来不仅成了论文的灵魂,也成了我生命中的热词。行走在温暖的歌路上,我愿继续努力。
  在北师大求学期间,我还承蒙陈子艾、刘铁梁、杨利慧诸位教授的指导和施爱东、康丽、岳永逸、吉国秀、漆凌云、徐赣丽、刁统菊、林继富、鲍金凤、黄旭涛、詹娜、张虎生、郑长天、罗树杰、西村真志叶、王颖超等师友的帮助。在那里的三年,是我人生中最感自由而舒展、纯净却丰富的一段日子。
  从博士论文调查、写作到最后修改成书,我直接受惠于以下诸位师友:现就职于台湾政治大学的高雅宁博士和我同时在德靖一带做学位论文的调查,后来又多次一起行走于德靖一带,是我田野工作中最好的伙伴和助手;现就职于香港大学的戴忠沛博士和我同时求学于北京,把他在魏公村租下的一间房无偿提供给我使用一年,使我可以安心的写作和生活,他还帮助调整、统一了论文的参考文献;我在德保做调查时,廖汉波和家人视我如亲人,为提供了住所、美食和德靖壮族民间文化诸多资料,汉波还帮助修改了正文的国际音标;长期从事壮族歌圩研究的广西社会科学院潘其旭研究员不仅多年来为我从事相关研究提供了诸多指导,还认真阅读书稿,提出了补充修改的意见;由于个人学养所限,书中音乐曲调的记谱工作由广西民族大学的吴宁华、王志刚老师完成,由王荣美同学帮助录入;百色学院的李秀华老师帮助录入了附录部分对歌文本;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陆大吉协助做了部分资料的补充调查,陆世初帮助修改书稿中的错别字,农文君帮助处理文中的图示。除此以外,潘艳勤、吕俊彪、熊迅、许晓明、覃慧宁、何玉艳、潘艳红多年来和我互相鼓励,共同成长,彼此分担,这份情谊永志难忘。在我生活陷入低谷或从田野中疲惫归来的时候,老同学梁华西、郑建柏、黎东红、岑小鹰、吕嵩崧、庞欣丽、陆艳武、覃华仙、劳世青、梁艳霞等以灵性慧心或美酒佳肴使我重新获得了进取的动力。
  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毕业回校任教的二十多年,我深受广西民族大学的恩惠。感谢文学院为本书的出版提供资助!感谢民族文学教研室陈金文、陈丽琴、雷晓臻、王芳、石丽芳诸位老师为我分担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感谢农学冠、范宏贵、黄秉生、陆卓宁、黄晓娟、王尔勃、韦树关、蒋兴礼、蒙元耀、廖明君、李富强、范秀娟和已调离民大的韦顺莉等诸位教授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在学术成长的道路上,我还得到了上海大学张江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覃德清教授和已故的广西民族研究所覃乃昌研究员的指导和提携。
  本书的田野工作主要完成于2004-2006年,期间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帮助。靖西县文化馆蒙秀峰老师不仅为我提供了资料、寻找人脉,还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多方指导。布要屯的父老乡亲友善的接纳并真诚的爱护我:乔姐一家视我为亲人,在居住条件很有限的情况下,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并照顾我的饮食起居;周阿公、蒙大妈、黄道公、李老师、周叔、海燕嫂等除了在工作上提供帮助之外,还在生活给我以诸多关爱。多珍屯和由利屯的父老乡亲对我随歌者冒然闯入也给予了充分理解和热情招待。更甲屯的张大哥在我出入布要时,每每提供了交通上的方便。大道街玉叔一家为我在那儿的短期调查无偿提供食宿,蒙辉、张站长、孙老师一家、孙氏老人等给我提供了调查上的方便。在渠洋镇,从事山歌音像制售的陈国策大哥亦曾给我提供许多帮助。我在德保敬德镇调查期间食宿在乔伯伯家,离开时他不仅不要食宿费用,还坚持给我路费。我在田阳敢壮山短暂考察期间,百育乡那贯屯的黄叔一家亦无偿提供了食宿。在田野过程中,彩云姐、梁姐、仟姐、政姐等众多歌者把我当成他们中的一员,给我无私的帮助和真诚的信任。在过去的十年里,周阿公、黄道公、乔姐的丈夫等人先后离世,我和蒙秀峰老师、乔姐、蒙大妈的友谊却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因为不能确定文中对布要的描述是否是恰当的,我曾请蒙大妈就读于大学二年级的孙女兰蕊阅读书稿,并代为向其亲友征询,得到了正面的回馈和鼓励。可以说,如果没有田野的滋养和父老乡亲们的扶助,本书的完成是不可想象的。大恩无以言谢,我惟有以此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多年来,亲人始终是我学术道路上最坚强的后盾。因为一直离家在外,我成了父母最大的牵挂。但无论走到哪儿,母亲的爱都令我倍感踏实并永远都是我最温暖的归宿。父亲为人淡泊内敛,从不张扬对子女的爱,但他待人处事的无私与真诚、对工作学习的认真和执着一直是我的榜样。妹妹晓萍、弟弟广宇除了更多承担了照顾父母的责任,还反过来照顾我这个姐姐,代我处理诸多事务。在家乡调查期间,两个姑妈、伯父、四姑及他们的家人给我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和照顾。在我们姐妹均离家在外的情况下,叔叔一家对父母多有照顾。亲人们深厚的爱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我也愿自己的努力能带给他们一些安慰。
  在当年毕业论文的后记上,我曾借用父亲41岁大学毕业离校前写给老师的一首诗作结。多年来,诗中所表达的情怀一直伴随着我。现再录于此,愿以为自勉,继续前行。
  未敢庸庸负盛年,染将斑鬓执韦编。
  抱冰穿壁经甘苦,立雪窥墙慕俊贤。
  三载春风聆木铎,几番时雨润心田。
  明朝韂马行归去,无限情怀忆帐前。
  2016年6月1日
    于江南新兴苑寓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钟晋兰:《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
下一条: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