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作者:陆晓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6 | 点击数:6324
 

书名:《“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作者:陆晓芹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1日
装帧:平装
页数:500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9787549583157 
 
 
 
 

  内容简介

  陆晓芹的《“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是一部关于广西德靖台地壮族民间“歌圩”习俗“吟诗”的民族志,详细描述了当地民众如何通过这一歌唱传统如何通过请歌者到家屋、村落和圩市聚会对歌而达到暖屋、暖村、暖圩的目的。首先从一个“曾经很暖”的村落切入,描述了“吟诗”传统的乡土生活时空。在此基础上,介绍“吟诗”在德靖一带的流传状况,并跟随该村落歌者,进入到当地的歌唱传统,呈现了作为一种跨村落两性交际方式的“吟诗”如何得以实践。其中重点描述了被称为“歌圩”的地方性节日“航单”,在论述该节日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指出:“吟诗”作为节日的重要内容,对于建构“暖”的家屋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模式上受“无性家屋”理想的制约。该著还考察了作为“吟诗”新形式的歌赛如何得以产生、发展,通过对歌台结构、比赛过程、对歌文本的描述与分析,指出:歌赛作为“暖”方式具有治理的意义,对歌实际上是在对抗中寻求和谐。总的来说,该著具有以下明显的长处:
  其一,以个案切入,论述“歌圩”的一种地方性形态,发现地方性美学概念“暖”,从主位视角详细描述“吟诗”的地方性知识。
  其二,通过比较深入的田野调查,将“吟诗”的文本放到德靖台地壮族社会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整体考察,兼顾这一歌唱传统的词、曲和展演过程,努力弥合以往歌谣研究中文本与语音的疏离状态,回归其口头性。
  其三,以“暖”的概念为核心结构全书,角度新颖,文本结构也显得比较紧凑。
  其四,书中较为熟练的运用了地图、表格、照片,在文本的记录中使用大量国际音标,体现了著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增强了该书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作者简介

  陆晓芹,1972年生,广西靖西人,壮族。1994年、2002年先后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和2014- 2015年两度由国家公派到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分别从事汉语教师和访问学者的工作。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同时在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民俗学、文学人类学、壮泰族群民间歌唱传统研究,已发表相关论著近40篇(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钟晋兰:《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
下一条: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
·[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