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王雪娇]浅析中国南北方的风俗差异及其意义——以冬至为例
  作者:王雪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3 | 点击数:11240
 

摘要:“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最早确立的“二分二至”中的一个,因此在二十四节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冬至”属于岁时节日。所谓的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岁时。冬至,起源于周朝,正式成为一个节日是在汉代,一直延续至今,足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此,它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习俗。

关键词:冬至;风俗差异;南北


  一、冬至的来源

  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冬至这一天,由于白天达到最短,黑夜达到最长,因此,国人认为此刻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即将回升。所谓“气始于冬至”就是这个意思,预示着阳气或者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过汉代以后,冬至成为一个官方的节日,《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顾贺。”在这一天,官员要放假去相互庆贺,又称为“贺冬”。过了冬至这天,各个地区就进入了最冷的一段时间,俗成“进九”。到了唐宋时代,冬至在节日中的地位与元旦近乎平起平坐,在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一月冬至,警示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次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足可见冬至在民间的地位。到了明清时代,冬至的地位更上一层,皇帝要亲自祭天,百官要进表朝贺。《帝京景物略》中便记载了人们欢度冬至时的盛况:“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衡,一如元旦。”

  二、南北方冬至的食物差异

  南北方在纪念冬至这天所吃的食物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南方以汤圆为主,还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而北方主要以食饺子馄饨为主。

  汤圆又名汤团,冬至汤圆又叫“冬至团”在清代的地方志记载,南方人用糯米饭包裹各种蔬菜,肉类作为馅料。既祭祖又赠送亲朋好友。有俗语“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相传,古代妇女在冬至这天的清晨就早起开始制作汤圆,然后全家人食汤圆为早餐来昭示太阳即将回归,白天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除此之外,汤圆中圆又取团圆之意,冬至过后的大节就是春节了,因此又有团团圆圆相聚一堂的含义。现在,人们多用第二个来解释,即团圆之意。

  而吃赤豆糯米饭是来自民间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来趋避疫鬼,祛病防灾。

  然而在北方,特别是在河南地区,不论家庭富裕或贫穷,都要食用饺子。在河南,人们在冬至吃饺子俗成“捏冻耳朵”由于冬至的来临意味着要进入更冷的阶段,为了保护耳朵不被冻掉,就食用长相类似耳朵的饺子予以保佑。更有民间俗语相传:“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因此,不论身处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这一天都会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度过这个冬天,迎来新的一年。而吃饺子的传说来源于南阳医圣张仲景,当他在长沙做官结束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置锅中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用后,百姓的冻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进九,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因此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

  而吃馄饨的风俗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城的人家大多吃馄饨。南宋时,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格。而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打败越王,不仅获得金银财宝,更是获得心灵手巧的西施,再一次试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着馅料的食物,大为赞叹,问西施是何物,西施想着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说此物是馄饨(因与“混沌”发音相似,便取其意),此后馄饨便流入民间,吴王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力,便规定在冬至时吃馄饨以表纪念。此外,在许多古籍中记载,馄饨是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者黄帝,因此吃馄饨是对黄帝或那些做过开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缅怀与祭祀。

  南北方在冬至这天吃的食物不一样,也能用地理原因来解释。由于气候、地理地势的不同,南北方就逐渐形成了南米北面的局面。因此,在南方制作食物都偏向采用稻米,北方则用小麦制作面食。而共同点则体现在都采用肉食,这在于冬至后要进九,天气越来越寒冷,要多吃肉,能够强身健体。

  三、差异原因及其冬至的意义

  不论南方吃汤圆赤豆饭,还是北方食饺子馄饨,这些节俗活动的产生需要三种内动力。

  一是自然崇拜。远古的先民以农业为本,农业的发展就是生存根本,因此,人们都对自然有着超凡的崇拜。希望自己的农作物有好收成。而冬至的确立就是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得出的历法来确定农事的发展。

  二是灵魂崇拜。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就能来做解释。即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人死后只是肉体的消逝,灵魂依然存在。人们把岁时节日与神话故事联系起来。而在汉代以后,祭祀祖先成为定例。不论是统治者对祖先或天神的祭祀,还是大众食馄饨对黄帝等开天辟地者的纪念,都是对灵魂的崇拜。

  三是节日习俗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就好比河南人吃饺子能治疗冻耳朵,现在饺子的制作并不像流传张仲景制作饺子的馅料那样,并没有治疗冻耳朵的功效,因此,吃饺子只是一种形式。

  由此看来,冬至从形成到确定为官方的岁时节日直至流传至今,不仅与农业有密切的联系,还存在着其他的因素相关联。

  神话传说的嵌入。岁时节日之所以能够形成,在于原始古人对自然能力的崇拜,冬至这一节气之所以能够被确立,在于人们对日月昼夜更替以及长短的观察记录形成一套较为标准的系统的历法。由于汉代是一个历史和传说相当活跃的时期,因此各种上古神话传说被广为流传,岁时节日也被赋予了神秘的神话色彩。就好似北方吃馄饨的习俗被赋予了纪念黄帝的神话故事。

  上层统治这的参与和提倡。从冬至被确定为官方节日到最后地位上升至与元旦平起平坐,这就离不开统治者对冬至的重视与提倡。当朝统治者在冬至这天放假让官员互相庆贺的规定,以及明清时期,统治者要亲自祭拜天地,祭祀祖先的行为。这都大大的促使了冬至的发展。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南方居民在冬至这天食汤圆,取团圆之意,就是民众渴望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在冬至此项节日风俗中的感情沉淀。对民众来说,冬至已经被赋予了团圆的含义。

  冬至这一节气自从被确立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还具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节俗的内容由单一性向复合型发展,呈现多样性。南北方的节俗差异使得文化现象的多样性,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了解南北方的文化差异能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方,相互理解才能减少矛盾。虽然冬至现在仍然具有教化作用,但是教化的功能已经弱化,年轻的一代已经不在关注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我们传统的节日正在呈现消逝的现象。因此,我们现在仍然要关注节俗节日,发扬我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本文原载于《商》2015年第52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一周年之大事回顾
下一条: ·[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陈杰]魏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对盘古神话的吸纳·[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6月21日:冬/夏至国际日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刘吉平 宋涛]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陈连山]说说南北方端午节的异同
·[毋丹]弦索南曲化:明清戏曲受众的倾向及南北曲声律之变迁·[萧放]端午节习俗的形成
·郭梅:过了冬至便是年·[陈策]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
·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落户台州·2017年冬至文化论坛征文评审结果公告
·2017年冬至文化论坛征文启事·三门祭冬,少长咸集聚亲情
·冬至日开启“二十四节气”保护·古城东阿冬至祭井取水 还想把阿胶再传三千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