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陈策]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
——以冬至为例
  作者:陈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2 | 点击数:11215
 

  二、中韩冬至对比

  中韩两国的冬至日期是一样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饮食和习俗方面。如冬至饮食,中国人在这一天会吃饺子、喝羊肉汤和吃馄饨,因为中国人吃这些东西能有效抵御严寒,从而迎接春天的温暖,所以中国有“冬至到,吃饺子”这句老话。而韩国冬至时一般喝红豆粥。不管是韩国宫中还是民间,喝红豆粥是少不了的,红豆粥对于冬至的意义至关重要,它能抵抗衰老、预防疾病以及驱除杂鬼等。

  冬至在中国是一个节气,宫中习俗和民间习俗没有区别。而韩国人分宫中习俗和民间习俗。此外,两国冬至的俗语也不同,中国流传的俗语有很多,但韩国流传的俗语很少,而且只有和喝红豆粥有关的俗语。

  三、关于中韩两国冬至的思考与启示

  (一)思考结果与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史实际上就是文化互相传播及借鉴的历史。中韩两国凭借着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文化更加快捷地相互传播,因此两国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一点在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是这些差异是有着共同的节日文化本质和共有的生活文化形式的历史文化差异。

  比如重阳登高、寒食祭墓、上元祈年等,这些共同的节日习俗在中韩两国节日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虽然如此,但每一个民族都孕育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各自特有的社会性和民族个性。

  中韩两国也是有着各自特有的文化特征及民族文化个性的两个民族,其文化都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向不同的方向不断演进,因此其节日文化产生出更多的差异,具体如下:

  一方面,中国和韩国的节日分布不同,节日重点不同。中国十分重视冬至节日发展和民俗活动的开展;而韩国没有将冬至当作主要节日,只是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选择突出和保护其中的祖先祭祀活动。在韩国,备受重视的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是上元节。

  另一方面,中国和韩国有各自独特的节日。比如寒衣节、中元节是中国特有的,而流头节是韩国的特色节日。值得一提的是,冬至对于两国传统节日文化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中韩冬至时间相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因素,两者都是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是传统大节;但从本质上来看,中韩冬至的起源、具体的文化因素及演变方向又各具不同。

  总而言之,由于古代中韩文化的频繁交流,彼此冬至的节日习俗有交错是必然的,但这无法否认中韩两国的冬至都是沿着各自的文化发展路线而演进的。

  (二)启示

  据媒体调查,对现代人来说,一些传统节日开始变得若有似无,有过半的受访者说不全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不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相关文化内蕴。

  剖析这一现象不难看出,这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后果。尽管市场上有很多商业活动围绕传统节日这一主题,似乎传统节日备受关注重视,但实际上也影射出当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残缺和人们精神信仰的缺乏,这是“繁华”背后隐藏的真相,如有着商业化因素的中秋节更像是“月饼节”。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两国人民智慧的硕果,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1.承认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性,避免不必要的“文化争战”

  在文化方面,近年来中韩两国时有冲突,不论是“端午申遗”还是“中医之争”,或是“孔子国籍的辩论”,都极大影响了两国民众的友好交往和两国文化的传承。

  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和地域个性,这是两国有着历史差异和地域差异的缘故,而对这些差异缺乏了解正是造成上述冲突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些文化冲突的必要途径就是民族间的互相理解,承认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性,而理解一个民族的关键就在于了解其民族文化的深层内蕴与内在精神。

  2.把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只有把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和环节,与国民共同成长并加以创新发展,传统节日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为此,政府也应实行相关的措施,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等的研究及宣传,支持中国节日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等;鼓励人们主动深入地参与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逐渐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节日恢复光芒,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当然,在鼓励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而不是商业化我们的节日。

  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得以创新发展,更好更多地融入当代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可以使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自然化,营造出全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健康氛围和良好环境。

  3.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投入到学术研究

  为了推动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共同健康发展,需要在相关学术研究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传统节日更有创造性。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发展为创新制造动力。只有不断地将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时代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专家和学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得到他们的帮助,才能为这些“同源异质”的传统节日寻得求同存异的方式。

  4.申遗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例,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保护传统节日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申遗。我国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其中丰富的寓意都是优势,我们可以通过申遗来向世界展示我国瑰丽而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增强我国民族自豪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倘若我国端午节能够申遗成功,不仅是国人,国际友人也将会进一步关注我国的端午节。

  中韩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也是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过程。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符合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保护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增添光彩,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原文载于:《人文天下》2017年10月刊;注释及参考文献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周阳]从万圣节看中元节的文化特色
下一条: ·[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6月21日:冬/夏至国际日·[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