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陈策]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
——以冬至为例
  作者:陈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2 | 点击数:11212
 

       引言

  冬至既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成分,其代表了广大民众的智慧硕果。作为中韩两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冬至既生动地反映了中韩两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透射出了彼此在文化方面有着同源异质的深层关系。

  国内学术界深受“端午申遗”事件的影响及启发,对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也越来越投以关注。鉴于端午节文化的研究仍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冬至的传统节日文化鲜有提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辅以相关史料,对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冬至进行文化剖析,通过分析两国节日文化的差异性,以此为契机加深中韩两国的文化理解与互信,并进一步探索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得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唯有正确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性,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文化战争"。

  一、中韩两国冬至的分析

  (一)中韩冬至的起源

  阳历每年的冬至大概在12月21日至23日之间的一天。按照农历,如果是11月初旬,叫艾冬至;如果11月中旬就叫中冬至;11月下旬就叫老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白天开始慢慢变长,黑夜则越来越短,所以韩国古代把这一天看作新一年的开始,还称之为“小春节”,所以冬至也被称为“亚岁”或者“过小年”。中国的冬至也有复活的意味。韩国在新罗高丽时代就采用唐朝的宣明历,高丽忠宣王时用元朝的授时历取代宣明历。因此,在忠宣王以前,冬至也是过年的意思。

  (二)中韩两国冬至的习俗

  1.中国冬至习俗

  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除此之外,冬至还会吃馄饨、汤圆、红豆糯米饭等。吃这些食物还有几个传说,下面列举一些传说和民俗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或者交冬。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是祈求祛除传染病,减少荒年和百姓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后汉书礼仪》也有相似的记载。唐宋时,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国古人重视祭祀,会准备各色饮食过冬至。中国冬至习俗具体如下:

  吃饺子。传说有一天突然天崩地裂,女娲用五色的石头补天空的窟窿,拯救世上的万物。女娲一年到头用黄泥做人从不休息。冬至的时候,天气渐冷,泥人的耳朵由于受冻就会慢慢掉下来。于是,女娲开始给泥人的耳朵穿窟窿,然后把耳朵都挂在一根线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与“馅”的发音一样的“线”,就用饺子包馅,这就是吃饺子习俗的由来。所以传说冬至不吃饺子的话,耳朵会冻掉。

  吃羊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朝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冬至这一天在山东滕州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鲜美,从那以后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从汉高祖到现在,在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家家都要吃羊肉、喝羊肉汤,意为全家进补、强身健体,图个好兆头。

  吃馄饨。相传,这一习俗和东汉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在中国长沙任官时,因有一年冬天异常寒冷,老百姓的耳朵都长了冻疮。张仲景为了治疗冻疮,把辅助治疗冻疮的几个药材放进馅儿里包成馄饨煮汤。据说人们喝了馄饨汤后,冻疮很快就会好起来。后来,人们每年冬至的时候,就学着煮张仲景的驱寒馄饨汤以抵抗寒冷。

  2.韩国冬至习俗

  韩国的冬至习俗可以分宫中习俗和民间习俗,但不管是宫中还是民间,喝红豆粥都是少不了的。

  (1)宫中习俗

  在朝鲜王朝,宫里冬至和元旦是最高的祝福日。冬至的时候,君臣和王世子聚在一起做会礼宴,并向中国派遣冬至使者祝贺,地方的官员们对国王上笺文祝贺。

  据《东国岁时记》记载,观象监做新年的日历,献给宫中。国家把这些日历盖玉玺分给百官。这与端午时分给百官的扇子一起被称作“夏扇冬历”。这些日历有黄粧历、青粧历、白粧历的区分,官员们再把日历分给亲戚或者朋友。日历的内容和效用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在农耕社会,日历很重要。

  (2)民间习俗

  冬至时,如果气温在零下,池面上的水就会结冰,看起来像深耕犁的样子,也叫“龙耕”。《东国岁时记》记载:“湖西洪州合德池,每年冬,有龙耕之异。自南而北,纵儿薄岸则岁穰。自西而东,往断其腹则荒;或西或东或南或北,横纵不整则荒穰半。农人推之来岁辄验,岺南密阳南池,亦有龙耕,以验年事。”

  在韩国,这一天被称为“冬至符籍”,有的人写“蛇”字倒贴用来驱除妖魔鬼怪。相传,冬至不吃红豆粥,会很容易衰老,并引发多种疾病。还有人认为,如果冬至日很暖和的话,来年会患上疾病且会死去,而且还预示着来年下大雪、天气很冷;冬至很冷的话,害虫就会少很多,第二年也会风调雨顺。

  自古以来,冬至时老百姓还掉了所有的外债,心情就会很好,而且亲戚、邻里之间的心结和误会也能一起解决。所以在年末的时候,帮助邻居也成了冬至的传统习俗。

  喝红豆粥的习俗是从宫中传到民间的。古代的韩国人认为鬼神害怕红色,所以除了在祠堂里摆红豆粥祭祖以外,在家里各个角落都放一碗红豆粥或撒上粥避邪,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还有一种说法,之所以把红豆熬成粥食用,是因为有位韩国人染上了某种传染病,因吃了红豆粥而痊愈,故韩国人相信红豆有驱赶厄运的作用。因此,每到冬至时韩国家家户户都会喝红豆粥。红豆粥除了有美好的寓意外,本身也是冬天很好的补品,冬至时喝的红豆粥又被称为“冬至圆”,是用红豆与糯米熬成粥之后,再加入汤圆。在韩国有“吃过红豆粥,可增加一岁”的说法。若汤圆的数目与年龄不符,那一年便不会增岁。

  此外,韩国每个地方喝红豆粥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京歌道,祠堂里用红豆粥祭祀,然后房间放一碗红豆粥,全家人再一起喝红豆粥;而在庆尚道,人们会用沾满红豆粥的松枝,在家里的大门上、墙面上和院子里挥洒红豆粥,特别是在村门口用很大的古木沾上红豆粥泼洒,认为这样能抵抗鬼怪的入侵;在江原道,红豆粥圆是用糯米、高粱米做的,并且按照年龄顺序喝,有工作的人在这一天要喝九碗红豆粥,如果天气热红豆粥坏了的话,预示着次年的农事会不好;在世宗市,人们会去法堂供佛,然后在家里做红豆粥。

  韩国人的祖先不管遇到好事或坏事,都会喝红豆粥、吃红豆饭和红豆糕等。现在也有这样的习俗,如举行祭礼时会做红豆糕,商人是为了祈愿事业顺利,规划设计建筑的人则祈愿不要发生事故、顺利竣工,等等。

  (三)中韩冬至俗语

  中韩两国冬至的俗语有差别,但传承下来的内容比较少。

  1.中国冬至俗语

  中国冬至的俗语有很多,如“冬在头,卖了被置头牛;冬在腰,冻死猫;冬在尾,冻死鬼”“晴冬至,年必雨”“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强北风,在尾,后悔没有火炉”“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南风百日阴”“阴过冬至晴过年”“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等等。

  2.韩国冬至俗语

  韩国冬至的俗语并不多,比如:

  (1)冬至时的草莓最好吃

  (동지때개딸기)

  (2)喝了冬至红豆粥就加一岁

  (동지팥죽을마시면한살더먹는다)

  (3)冬至过后,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

  (동지가지나면,낮시간이길고,밤시간은짧다)

  (4)虽然肚脐小,但是冬至红豆粥是好好吃

  (비록배꼽은작고,하지만동지팥죽은잘먹는다)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周阳]从万圣节看中元节的文化特色
下一条: ·[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6月21日:冬/夏至国际日·[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