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张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的香火观念与进香仪式
  作者:张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9 | 点击数:14357
 

注释:  

       ①李亦园:《(黄美英)访李亦园教授从比较宗教学观点谈朝圣进香》,《民俗曲艺》1983年第25期。

  ②张珣:《进香、刈火与朝圣宗教意涵之分析》,《人类与文化》1986年第22期。当然不否认香灰与香火可以用来说明汉人超自然信仰中一切神灵的灵力,包括神、鬼、祖先。但是本文仅集中于讨论神明的香火,至于祖先或鬼的用香,将另文讨论。

  ③谢继昌:《仰之村的家族组织》,中研院民族所,1984年,第42页。

  ④吕理政:《天、人、社会:试论中国传统的宇宙认知模型》,中研院民族所,1990年,第210页。

  ⑤刘枝万:《台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台湾祈安醮祭习俗研究之一》,中研院民族所,1967年,第129页。

  ⑥本文采人类学式的撰写方式,亦即从当代用香现场来观察与撰写,再倒叙回去考察用香的历史,所倒叙之历史主要是为了理解现代行为。因此,侧重现状与历史之间共同的结构部分,其共时性与一致性的部分。此举并不否认历史与现状的用香文化与意涵之间存在变异。

  ⑦Bedini,Silvio,A.,The Trail of Time:Time Measurement with Incense in East As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p.26—29.

  ⑧陈擎光:《宋代的合香与香具》,《故宫文物月刊》1994年第133期。

  ⑨邸艳蕊:《佛教的香与香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⑩佛教传入合香观念,很快地与中国用药观念结合,产生各种合香配方,甚而依据季节、时令、场合、用途等而调配出不同香品。在香的形状上发展出丸状、粉状、饼状、线状、圈状等。明清开始又有柱香的出现,以竹签或是木签为心柱,外裹香粉,成为汉人普遍使用之香品。参见邸艳蕊:《佛教的香与香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11)(宋)洪刍:《香谱》下卷《香之事》,《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子部·谱录类》,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第1—2页。

  (12)黄典权:《香火承传考索》,《成大学报》1991年第17期。

  (13)黄典权:《香火承传考索》,《成大学报》1991年第17期。

  (14)(明)周嘉胄:《香乘》卷十二《香事别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子部·谱录类》,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第1页。

  (15)黄典权:《香火承传考索》,《成大学报》1991年第17期。

  (16)刘枝万;《台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台湾祈安醮祭习俗研究之一》,中研院民族所,1967年,第129页。

  (17)Bedini,Silvio,A.,The Trail of Time:Time Measurement with Incense in East As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p.26—29.

  (18)陈擎光:《宋代的合香与香具》,《故宫文物月刊》1994年第133期。

  (19)[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4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40—241页。

  (20)Schipper,Kristofer,“The Cult of Pao-sheng-ta-ti and its spreading to Taiwan:a case study of fen-hsiang”,in E.B.Vermeer(ed.),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and 18[th]Centuries.Leiden:E.J.Brill,1990,pp.397—398.

  (21)台湾民间对“进香”一词之用法有诸多歧异。有以进香之名前往大庙“办事”,有以“会香”、“参香”与进香混用。本文采取李献璋之定义(李献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妈祖祠祀的发展与信仰实态(下)》,《大陆杂志》1967年35卷第9期),佐以大甲进香模式为说明。

  (22)李献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妈祖祠祀的发展与信仰实态(下)》,《大陆杂志》1967年35卷第9期。

  (23)李献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妈祖祠祀的发展与信仰实态(下)》,《大陆杂志》1967年35卷第9期。

  (24)李献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妈祖祠祀的发展与信仰实态(下)》,《大陆杂志》1967年35卷第9期。

  (25)张珣:《文化妈祖》,“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第125页。

  (26)李献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妈祖祠祀的发展与信仰实态(下)》,《大陆杂志》1967年35卷第9期。

  (27)Sangren,P.Steven,“Dialectics of alienation:individual and collectiv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Man(N.S.),vol.26,no.1(03/1991),pp.67—86.

  (28)黄美英:《台湾妈祖的香火与仪式》,自立报社,1994年,第101页。

  (29)李献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妈祖祠祀的发展与信仰实态(下)》,《大陆杂志》1967年35卷第9期。

  (30)民间信仰的个别信徒也有自行前往大庙进香之习俗,其为零星随意的选择日期与庙宇。而非本文注重的“小区进香”,是以固定日期与庙宇所做之进香。

  (31)Sangren,P.Steven,“Dialectics of alienation:individual and collectiv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Man(N.S.),vol.26,no.1(03/1991),pp.67—86.

  (32)张珣:《文化妈祖》,“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第151—164页。

  (33)张珣:《文化妈祖》,“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第97—101页。

(本文原载《民俗研究》2015年第6期,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吴重庆]民间信仰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
下一条: ·[高万桑]存在一个中国北方宗教吗?一篇述评
   相关链接
·[刘婷]从辽境香炉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镜像·[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
·[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宋元香事
·[彭牧]祖先有灵:香火、陪席与灵验·[彭佳琪]亲属称谓与香火继承
·南宁展演“香火龙舞”等百年乡土民俗文化庆国庆·[杨育]太平鼓:祭祖驱疫的歌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