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吴晓东]一个将回到民间的史诗文本 ——陈兴华《亚鲁王》译本与仪式的关系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4 | 点击数:5520
 

      在翻阅陈兴华的译本之前,我只粗略知道《亚鲁王》是一部在丧葬仪式中演唱的史诗。目前与亚鲁王有关的译本尚未出版齐全,以“亚鲁王”命名的史诗可以包括什么内容?具体在哪一仪式环节演唱?是否整个丧葬仪式中所唱的内容都与亚鲁王有关?等等,我以前都不是很了解。而这一系列问题,对理解《亚鲁王》史诗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对《亚鲁王》的理解,恰恰要以此为前提。陈兴华的这个本子,基本能满足我们的这一需求。虽然麻山地区丧葬仪式各地有些不同,但麻山作为一个传统上的文化地理概念,我们习惯了将它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在各地看多了,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这一整体概念也可以说是一个每一环节都不缺少的“理想”仪式。如果按照这样的仪式来演唱,其丧葬词也是最为完整的。那么,这样的丧葬仪式与丧葬词的对应当如下:

      从以上的仪式环节与演唱对照来看,大多仪式环节都有相应的演唱内容。这些演唱的内容都是为仪式服务的,其功能性很强,有的是解释此仪式环节的来源,有的是为指引亡灵做准备,最后的部分直接就是指引亡灵去往祖先阴间的居住地。陈兴华的译本基本就是按照这样的仪式环节来展开其演唱词的。在访谈中,陈兴华详细讲述了仪式与唱词的结合,大致如下。

      人死后,报丧、请先生算发丧时间、守灵都是必有的环节。但是牵马到各村报丧与砍马仪式环节相关联,只有存在砍马这一环节,才可能出现牵马去各村报丧的环节。陈兴华说,如果有牵马报丧的环节,原来就可能有对唱。报丧一方带了东郎一起,到了去报丧的村寨,则会与当地的东郎进行对歌,具体的内容并不固定,可相互盘问一些丧葬仪式的内容。目前很多地方没有砍马仪式了,牵马报丧的环节自然也就没有了,对唱的环节也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唱的内容也不是固定的。唱词的即兴性是陈兴华译本缺失这一部分的原因。

      如果有砍马环节,就需要准备砍马桩,要去山上砍一棵树来做砍马桩。砍伐砍马桩之前,要在所砍的树之前演唱《亚鲁王率先开砍树为桩》,这部分内容学者们也称为《树经》,读完陈兴华译本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就会明白,这主要是讲述砍伐砍马桩来源的,这个来源就是树的祖先向亚鲁许过诺,可以砍它作为砍马桩。唱词中说,亚鲁王的母亲去世之后,亚鲁一开始没有举行砍马仪式,导致他的母亲没能去到祖先的阴间居住地,只好又回来找亚鲁,补办了砍马仪式之后,他母亲才顺利前往。因此说,这部分叫“树经”并不明确,而“亚鲁王率先伐树做砍马桩”更为明确。演唱这个内容,是为了让树不要责怪人们砍它,人们只是延续亚鲁王留下的传统而已,要怪就怪自己的祖先向亚鲁王许了诺。砍树的时间不是很固定,大多是在进客当天的早上,或者前一天也可以。陈兴华说,所砍的树,各地也有区别,有的要杉树,有的要枫香树,有的要马尾松,有的要樱桃树,还有一种树直接就叫马桩树。显然,这种对树的种类要求的不一致,必定会造成各地唱词的不一致。陈兴华译本中,所砍的树叫媬力赛秧树。

      客人按照报丧的时间,会在发丧的头一天到主家来做客。每一伙客人中都有一个头客,其他人都是与他一起来的,同来的人中有的甚至和主家没有亲属关系,只是出于相互帮忙。客人到来的时候,要放鞭炮,吹唢呐,孝子孝孙们要在路边跪着迎接。客人到了之后,先去灵堂前将带来的礼物交给主家,然后主家将客人安排到村子里的某一家休息,主家往往不住来客,来客的食宿都是在同村帮忙的其他人家。最亲的客人到了之后,东郎便要到住有客人的各家各户去收“船钱路费”,即客人送给亡灵回归祖先阴间居住地的路上所用钱物。东郎去收的时候,就要唱与船钱路费相关的唱词。东郎要一家一家地唱,而且要从与丧家最亲的客人唱起,然后按亲属关系的远近顺序一家一家地唱。唱的时候,客人名字、关系、平时往来情况、所送礼物等等,都要按实际情况来唱。东郎边唱边为亡灵向客人讨要针线包、丝线、火镰等物品,这是去往阴间的路上要用的。东郎收了之后,又要向客人返还一小点,比如客人给一头帕,东郎会从头帕里抽出几根线返还给客人。之后,东郎要到棺木前向亡灵述说客人所送来的礼品,包括客人到时放在丧家的那些礼物,以及到各住家去收来的那些小物品。在陈兴华的译本里,这部分唱词叫《收船钱路费》。

      东郎唱完《收船钱路费》,下午就开始砍马,砍马的过程中要演唱《亚鲁王领头砍马祭祖》。有的学者在调查报告中也把这部分称为《砍马经》,不论取什么样的标题,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讲述马的祖先向亚鲁王许诺,可以在丧葬里砍它来护送亡灵,亚鲁王开了砍马的先河。砍马的地点一般是在离主家不远的平地。砍马的方式是事先把砍马桩栽在平地里,把马拴在马桩上,马可以绕着马桩转,砍马人则在马的奔跑中将马砍死。在砍马之前,有拔马鬃、哭马、喂马等小的仪式环节。要多少刀将马砍到,砍马人也要当场商量。马倒的时候,要极力让它面向东方。上文已经提到,麻山地区有的地方目前已经不再有砍马这一环节,因此与之相应的唱词在丧葬中也就不会出现。在访谈中得知,陈兴华以前曾经跟他的师傅学过这部分唱词,但因为他所在的地区已经不再举行砍马仪式,他便没有在实际的葬礼中演唱过这部分唱词。不过,他在其他地区经常参加有砍马环节的葬礼,只是他只负责吟唱其他部分的唱词。可见,在葬礼中,东郎一般都是只敢唱自己最熟悉的部分。在陈兴华的译本里,他将他所知道的唱词加了进来,十分宝贵,因为这部分唱词在他的老家所在地已经失去了生存语境,极有可能消失。

      砍完马,大家稍作休息,便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这时要杀开路猪,为晚上的仪式做准备。东郎要在杀开路猪时唱诵《猪经》。陈兴华的这个译本缺失这一部分内容。我在访谈陈兴华的那几天,正好在凸格河镇坝寨村有一次丧葬仪式,演唱丧葬歌的是宗地的韦老王与其他两位东郎,这次丧葬仪式上就杀了开路猪,要简短地演唱了相关的唱词,可惜我没能去看,第二天去那里的时候,简单问了韦老王一点情况,他说唱词不是很简短。至今我未见到这部分唱词的具体内容。

      进入夜晚的演唱之前,要先吃晚饭。东郎的晚饭是与有威望的长者在棺木旁吃的。这时的行为多与平常相反,比如这时的晚饭要说成吃早饭,热饭菜的三脚架与鼎罐朝向与平时相反。给大家倒酒原来是顺时针倒,这时要反时针方向倒。喝完要把碗倒扣,共九次,称九翻九扣。吃饭时要敲锣打鼓,放鞭炮,鼓声先缓后急。其间没有吟唱丧葬歌的环节。

      吃完饭,东郎要先隔阴阳,即念诵一段话,将亡灵与活人隔开。要用谷穗、钢铁来隔,将这些放在棺木下面。在隔之前,东郎只站在棺木的侧面,隔好之后,东郎便可站在棺木的前面,即整晚演唱时所站立的位置。关于隔阴阳与演唱《呼唤亡灵、述平生、求保佑》,先后顺序各地有差异,陈兴华是先隔再唱,而有的是先唱再隔。因隔阴阳要用到粮食,所以也要念《要粮种》,这部分内容在《亚鲁先祖》中也包含了。鼓要敲三次,鼓声一停,东郎便开始演唱《呼唤亡灵、述平生、求保佑》,演唱前先呼唤亡灵三声,左边喊一声,右边喊一声,第三声对着棺木喊。喊之前要注意是否有人睡着了,怕惊醒他,不准讲话,要安静。呼唤亡灵之后,进入正式演唱,主要是叙述亡人的平生,从他/她投胎出生开始,婴儿时期父母的抚养,童年时期的戏耍、放牛,年轻时候的赶集、恋爱、结婚、生子,一直唱到死亡。这部分要根据亡人的实际情况来变换演唱的内容,因为每个人的生平不一样。在与杨正江等人的交流中得知,这部分有些程式化的内容,比如说到谈恋爱,无论是谁,都说在一片宽阔的草地上。叙述完亡人的一生,便要祈求他/她以后要保佑子孙后代。关于演唱时间,据陈兴华说,一般都是演唱一整个晚上。这一长度与禁忌有关,不到傍晚不能开始唱,因为当地的苗族人相信,阴间与阳间是相反的,阳间天还没黑,表示阴间天还没亮。既然天还没有亮,那么亡灵就还在睡觉,是不可以打扰的,也就不能在天尚未亮的时候就送他回归祖先之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毛巧晖]1949-1966年童话的多向度重构
下一条: ·[李斯颖]壮族“麽咟宿”仪式中的史诗演述及其文化辨析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