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龙晓添]丧礼知识传统的当代民俗实践
——以湖南湘乡礼生“喊礼”为例
  作者:龙晓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0 | 点击数:13344
 
 
  现在有的礼生还在丧礼中设置《奠酒词》。在第一场客奠结束后,有的礼生还会加入《奠酒词》环节,并以花鼓戏曲调伴奏。唱完以后礼生要求参加奠酒的亲属给钱表示孝心,钱有多有少,随亲属之意,一般十块、二十块。此后每场客奠结束后王礼生都会唱《奠酒词》,伴奏的花鼓戏音调每场不同,有《哀调》、《神调》、《西乐和调》、《木马调》等。奠酒词内容则大同小异,哀悼亡者,并为后人祈福求财。家奠结束后也有奠酒仪式,让子、孙等给钱,但省去了奠酒词。加入奠酒的环节,使得仪式持续时间更长,也更有参与性和观赏性,但依此做的礼生并不多。一来在祭奠礼上礼生演唱花鼓戏,又要收取孝心钱,显得不够庄重,二来花鼓戏也不是所有礼生都能演唱的。
 
  尽管这种插在家奠、堂奠每一节后面的《奠酒词》在现在湘乡的丧礼实践中并不普遍,但也是一种礼生仪式的重要环节。而很多地方丧礼中都有唱《奠酒词》的习俗。现在湘乡丧礼实践中,首先,《奠酒词》哀悼亡者的功能与宗旨是与礼生礼仪活动一致的。其次,乐队虽然与礼生已经分离,但《奠酒词》的曲调跟花鼓戏一致,中乐队完全能够演奏。第三,《奠酒词》的出现也是一种对传统丧礼习俗的回应。虽然目前尚未见湘乡丧礼文献中有《奠酒词》的记载,但根据各地资料,可以推知过去《奠酒词》应该是祭奠礼的一部分,插在不同仪节的奠酒环节后,或者在整个仪节完成后单独完成。
 
  四、知识实践与礼仪传承
 
  “礼”是中国文化秩序之核心,是整合规范社会政治秩序的黏合剂,是行为规范,“包括仪式、庆典、仪态、或一般行为举止。这些行为在家庭之内、人类社会之内、以至超乎自然的神圣领域之内,形成人神互动角色的网络,将人类与神灵连结起来。”在儒家理论中,礼是安排国家秩序和创造稳定阶层社会的手段。仪式是促进秩序和防止混乱的工具。传统丧礼仪式记忆的演化与文本书写有关,但根本上还是依靠社会的演化,随着社会的需求,文字记载被不断地付诸于生活实践,社会发展又导致新的书写形式的出现。
 
  所有知识,特别是有关同一对象的一般性知识,都以某种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本性。而所有知识也是由这个社会及其特有的结构共同决定的。丧礼知识目的在于构建社会,但要将“礼”运用于复杂、庞大的社会,则需要有效的手段,比如提倡一套标准化的丧礼仪式过程和丧服制度,因此《仪礼》、《家礼》、日用类书、民间礼书的丧礼记述总是强调“动作”,即具体的操作。仪式除了表现贵贱、亲疏、性别、长幼之别,也借由动作进行有关孝道的教化。透过动作来教导信仰。仪式模式化的动作,“彰显了原则和行为的知识之间的关连。在遵循这些原则和行为之下,帮助学习者将这种关连变为习惯。他们所代表的是付诸行动的原则。”在丧礼知识传统的指导下,中国丧礼仪式自古以来形成一套基本的程序与动作,构成丧礼的基本结构,并深刻地体现“中国人”的行为、思维模式。一直以来丧礼知识传统推动的是正确行动,而不是正确信仰。丧礼知识传统而得以实现的标准化的仪式,创造、维系着一个一统的中国文化,民众按照认可的仪式程序,投入文化整合的进程,所谓“中国人”可以说是仪式标准化过程下的产物。仪式构成一种“文化黏合剂”,整合庞大、复杂、多元的社会,并强调标准化的仪式在维系中国文化上的中心角色。国家、官员、地方精英都在推动文化一统,努力维系、推广一个标准化的仪式结构。而这种努力之所以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社会阶层和地域背景不同的中国人,都能接受和容忍这类依据礼仪知识传统而构建的同质化(homogenization)的安排。
 
  丧礼知识传统以其操作性的特征深入民众生活,在指导民间礼仪实践的同时,又不断地自我构建。丧礼知识在服务于社会理想构建的同时,更重要地在于不断地构建着民俗生活。丧礼知识的实践体现着极大的差异性与一致性,中国各地的丧礼细节大不相同,但仪式的整体结构却是大致相同的。而这就是中国方式的文化标准化精髓所在,高度包涵的一统结构中允许高度的差异。
 
  礼仪的制定渗透着制礼者的社会理想,承继着历史的传统,而这种知识传统在民俗实践中则变得复杂、浑融。生活如一池活水,亦清亦浊,难辨义理、缘由,但却用包容的智慧践行着自身的逻辑。在湘乡丧礼实践中,礼生“喊礼”既可“谋生”,也在“谋生”之外。他们通过仪式活动获得报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丧礼仪式的兴起,“喊礼”的复兴,恰恰是民众生活的一种选择。礼生对自己职业大多很认同,也有很强的自觉性,与孝家互相尊重、理解,保持一种从日常生活延伸到仪式中的情感互动。当地民众对这种仪式更是持有一种包容、公允、豁达、自然的态度。丧礼是对亡者和生者的一个“交代”,维持社会网络并充分表达情感。
 
  “死亡”无疑是人生的、宗族的、家族的一场重大危机。但丧礼则是要将危机化解,并贯彻“孝”的伦理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丧礼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构建社会秩序,但并非仅为一种工具性的表达,而是通过精美的设置传达对人的爱与尊重。“儒家提倡道德修养与自律,最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灵慰藉。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人性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怀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理念与实践贯穿整个人类生活的始终。”
 
  (注释参见原文,原文发表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廖元新]非遗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实践
下一条: ·[周全明]回望田野忆故人
   相关链接
·[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吴卓远]浅析丧礼与生死观的表达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大型民俗实践(活动)主体及动力现状调查·[吕树明]后土冥神与传统丧礼
·[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张举文]民俗研究视域下的身体与性别民俗实践·[张磊]村落公共性再生产中的知识权力机制
·[杨慧玲]疫情下的民俗与权力实践·[黎中正]返魅:疫情下的身体民俗实践与生活世界回归
·[龙晓添 萧放]“热闹”的白喜事: 复合的仪式过渡与身体表述·[王京]在实际调研中认知民俗学的实践意义
·[罗安平]葆育地方感:美国阿帕拉契亚的民俗实践·[李俞霏 梁惠娥]明代中后期山东婚丧礼俗管窥
·[龙晓添]当代民间礼俗秩序与日常生活——以湖南湘乡丧礼为例·邹振东:流传千年的可能不是陋习
·[彭牧]医生、主观性与中医知识传统·[任甜甜]试论皖北界沟村丧礼习俗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