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服礼
现在的湘乡大部分丧礼中仅仅是依据亲疏穿戴好孝服、孝帽等,并非所有的丧礼都设置专门的成服仪式,若有则是在第一天中奠礼前举行,现在成服礼中没有穿戴孝服的内容。孝家在成服礼前就已经穿戴好了孝服、孝帽,系上了麻绳束带。所有人穿戴的孝服、孝帽都没有区别。孝服是棉质的布制成的长袍子,前方系带,孝帽由麻布简单缝制而成。家人还要佩戴细细的两根麻绳,有的丧礼系在孝帽上;有的系在身上;也有的随意地挂在孝服的系带上。灵冠是用硬纸绕一个圈,上面再根据亲疏增加竖条,然后都贴上两侧剪成须的白纸。现在子(媳)、女(婿)戴三灵冠、孙(媳)、孙女(婿)戴二灵冠,重孙、重孙女戴一灵冠。但据礼生说二灵冠应该是过继给别人的儿子返为父服,或者是下堂妻之子返为父服所用,孙应用三灵冠,重孙则只有圈没有灵,但现在并未依此。
现在成服礼喊礼内容如下。
先召唤孝子、孝媳、孝孙、孝服人等到香位前。
行成服礼鸣炮起鼓鸣金奏大乐金鼓大乐合奏小乐清音诣盥洗所盥洗洗毕复位诣香案前跪初上香复上香再上香焚香搁杖再拜起立稽顙四起立诣食案前跪初奠爵又奠爵三奠爵复位献箸献匙各馔通献陈餐反箸请香茗请果珍小乐止俯伏读成服文读毕乐复奏叩首三起立焚楮焚文礼毕
(二)朝、中、夕奠礼
丧礼正式举行开始便设朝、中、夕奠。未成服的早上不设朝奠,举行家奠、堂奠的当天不设夕奠。朝、中、夕奠的程序基本一致,也相对简单,排班礼、陈设礼、三次献祭,省视礼和盥洗礼被简略掉,由孝子、孝眷、孝亲参加,礼生诵读奠文后,将奠文烧掉。
《家礼》和《仪礼》的此类记述一样,都是对仪式的整体过程描述,而非礼仪流程。而有的家谱的记载是一种由描述到仪式流程发展的过程,在其中强调关键的动作:“主人以下各服其服就位尊者坐,卑者立举哀奉魂帛出就灵座祝盥洗焚香斟酒点茶上食拜兴拜兴平身且哭且拜礼毕”。家谱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记录仪式关键动作的纲要型记述方式,将献礼的内容完整记述,且此前还要行奠文公礼。
可以说,礼生作为丧礼仪式的重要主持者的身份促使了这种记述方式的改变。礼生经由文本记述和口承传统,通过“喊礼”践行儒家丧礼仪式的基本框架。现在湘乡朝奠喊礼:
行朝奠礼鸣炮起鼓鸣金奏大乐金鼓大乐合奏小乐清音诣盥洗所盥洗洗毕复位诣香案前跪初上香复上香再上香焚香搁杖再拜起立稽顙四起立诣食案前跪初奠爵又奠爵三奠爵复位献箸献匙各馔通献陈餐反箸请香茗请果珍小乐止俯伏读文读毕乐复奏稽顙四起立焚楮焚文礼毕。
当代丧礼的这套仪式过程,就是献礼的内容,虽然比家谱中记载要省略,但基本的动作都有,可呈现出孝服人等在礼生的指导下完成仪式的整个过程。孝服人等是奠礼的主体,但他们并不清楚仪式程序和内容,必须由礼生引导,完成奠礼中的一次次献祭即践行了儒家丧礼。礼生需要与乐队配合,渲染仪式气氛,通过香烛、纸钱、祭品、祭文代表孝服人等与亡者沟通,表达哀思祝愿。
仪式开始前,礼生会召唤孝子、孝媳、孝孙、孝孙媳到灵前,并通知各乐器准备。礼生说奏什么乐器,乐师就会响应。鸣炮是点燃气炮,起鼓是奏中乐鼓,鸣金是鸣锣,奏大乐是指吹唢呐,小乐清音是奏二胡。然后礼生边说边用手示意孝服人等或跪或拜,香烛司也帮忙指挥。礼生说上香,香烛司就双手供香;礼生说奠爵,香烛司就倒酒;礼生说献箸、献匙,香烛司就举箸举匙;礼生说各馔通献,香烛司就用筷子象征性地在每个碗里点一下;礼生说陈餐,香烛司就将装有菜的碗转动一下;礼生说献香茗,香烛司则举茶杯;礼生说献果珍,香烛司则转动下装水果的碗。朝、中、夕奠文也相对简单,由礼生现场撰写,仪式结束后与纸钱一起焚烧。
(三)客奠(宾奠)
客奠、家奠相继举行,大多数都是在丧礼第二天的下午三点。但在县城举行的丧礼,由于考虑到亲朋好友上班的时间,将客奠、家奠安设在第二天晚餐后。因为仪式更加庄重,因此礼生戴上白麻布的孝帽,但不着孝服,身穿白衬衣和黑色裤子。如果孝家只请了一位礼生,没有陪长,则由熟悉程序的邻友代替,有时甚至由道士代替。
礼生站在奠台的左边,用麦克风喊礼,引领孝服人等行礼。他们由血缘远近着不同规格的孝服、持孝棍。献祭之前还要行盥洗礼,表示对亡者的恭敬。现在的盥洗礼并没有使用正真的水,更不论说是否自然水体的水了。只在塑料盆中放上毛巾,象征性地给每位行礼者盥洗脸和手,没有换盆的毛巾。完成后,礼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诵读奠文,读毕焚文。
客奠是亲戚祭奠亡者的仪式,参加的都是晚辈,客奠按亲疏分场次进行。客奠的顺序是由亲到疏,再由疏到亲。但实际的顺序与贴出来的往往有区别,比如有的亲属没有赶到,临时调换顺序,或者根据孝家自己的情况更改,礼生往往从权而为。
根据家谱记载客奠过去是朝祖礼的一部分。现在湘乡客奠仪式过程与朝夕奠相似,但客奠场次较多,耗时很长,喊礼由礼生独自完成,陪长辅助。但每个阶段的献祭过程基本一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