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丧礼不仅受古代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影响,贯穿着生者对死者的真诚哀伤与思念,也深深地渗透着儒家孝道思想和家族伦理观念。我国历来有很多有关丧礼的文献,儒家经籍、国家法典、文人礼书、日用类书、地方史志、家谱、民间礼书中都有丰富的丧礼的记载。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丧礼文本知识传统。而从礼仪文本的制定,到礼仪实践,礼仪知识成为重要的传承载体和对象。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丧礼仪式过程、服制等皆越来越简略,但由儒家规范性礼仪文本《仪礼》所奠定的丧礼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变,丧服制度、仪节程序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丧礼传统。“礼,履也”,通过丧礼的践行别亲疏、分贵贱,其巩固宗族(家族)社会地位、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目的和社会功能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丧礼知识传统实际上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中央与地方、书写与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丧礼由古至今“慎终追远”的基本原则是没有改变的,表达对亡者的哀悼,对祖先的追思,对神明的敬畏,巩固宗族势力,维护、协调社区功能。丧礼的具体内容,虽然为适应社会变迁,一直化繁为简,但核心部分、基本框架依然得以传承。丧礼知识传统,不仅有宝贵的历史价值,也为理解当代的丧礼提供了重要参考。
丧礼知识系统既是民众践行丧礼的指导,也是对其的记述传承,然而要获得完整的丧礼知识传统,还需要“生活”的素材。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殡葬制度的不断革新,当代“丧礼”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呈现很大的差异。然而现在还有一些地区有专门的传承这些知识的人,当地民众也在生活实践中保留了丰富的丧礼知识。本文尝试通过礼仪专家的丧礼实践,去理解当代地方民俗生活中的丧礼。
一、丧礼“知识”
知识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丧礼知识从表层看,仅仅是跟丧葬仪式相关联的一些基本的信息,比如仪式的过程、使用的礼器、亲属圈等,但作为传承的礼俗生活的一个部分的丧礼知识,绝不仅仅是这些表层的信息,而是在这些信息表达之上的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观念、行为规范。“丧礼知识”既是儒者制定的社会理想,社会制度,也是日常生活的现实构建。鉴于本文所论述的“丧礼知识”既有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又运用于当代实践;既受制于制度、观念、意识形态等,又实实在在地出现的民众的生活实践中,于是尝试借用知识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地方性知识的理论作为指导,探讨丧礼知识,将丧礼知识放在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如前所述丧礼知识既包括一些很具体的内容,也是社会结构、制度的重要体现;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又存在于当下的日常生活之中,为这样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看来群体生活的整体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性—时间性,都是各种理想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实现过程的结果。指出,全部知识、思维形式、直观形式和认识形式的社会学本性,都是不容置疑的。而从社会学角度看来,人们获得知识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形式”,都始终受到社会结构的共同制约。虽然具体历史和某种精神性文化的结构发展路径不同,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来,某些合乎传统习惯的阶段却已规定好。即使那些“具有历史性的”因素,即个别的、不重复出现的因素,也无法摆脱这些阶段的领域。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和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n)在综合吸收涂尔干和韦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具有“客观的事实性以及主观意义的双元性质”。现象学社会学对生活世界主观面向的研究,拓展了知识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内涵,促成“知识”与“社会”在主观领域的统一,即“现实感”(sense of reality)。而通过认识、阐释生活世界中的自己、他人,形成有意义的知识。而从此角度理解的社会,即具有客观意义,通过传播和传递,“真实”被接受。而知识社会学就是要通过探讨“日常知识”的形塑,来解释主体认识和各种知识体系构建社会“现实”的“真实”过程。
“地方”是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地方文化的形成既受整体文化脉络的影响,又有自身的生成逻辑,独具特色。地方的丧礼知识既受整个丧礼知识传统的影响,是其反映,同时也深受地方文化的渗透。格尔茨提出的“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挖掘了人类学“文化的解释”的优势,即“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指出任何文化和知识都是不可能脱离“脉络”(context)而存在的。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地方性知识主要有文本性存在、制度性存在和生命性存在三种形态,但归根结底,是一种过程性存在。从历时性角度看,地方性知识从来都是人们社会性地构建起来的,其背后,隐藏着多元的文化权力格局和资源分配体系。从其概念和对象看地方性知识是现代性的产物,但形态上却是“传统”与“现代”融合。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文化,其在于维系当地民族人群的历史记忆。而历史记忆是构建族群认同的有效方式,因为其既有历史延续性,又拥有被阐释的历史意义。它也是人类学的工作范式,即以过去的“真实”构建当下的“事实”。通过历史记忆可以探讨过去的“事实”,更能洞悉当下对“过去事实”的理解。地方性知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当地文化与历史的构建过程,是一种对历史记忆的本土阐释。而文本书写对历史叙述而言有重要意义,使得更多的文化意义得以解释,文化传承得以可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