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徐新建]人类学方法:采风、观察?还是生命内省?
  作者:徐新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0 | 点击数:9522
 
 
  换个角度看,这样的转向还是对话式的:当我们作为微观个体面对自己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对话:我是“谁”?“谁”在跟我对话?“谁”在观察“我”?既然有人观察我,“我”又是“谁”?
 
  一旦对话式的生命观察出现以后,接下来的推进就是返回自我本身。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从根本上讲,人类学的方法即是把人自己当做对象进行内省的自我认知。由这种内省的自我认知去体验、分析,然后理解“人”,把自己看成一个对象,反思自我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所在,再去理解“他者”。这种变化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本文通过从采风、访谈到参与式观察等多种方法的对比后所要强调的“生命内省”。
 
  我提醒的是,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如果一直身处局外就不能够理解局内,感受不到内部的体验。倒过来讲,人类学又是有边界的,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边界。知道边界的存在十分重要。边界把我们规范成不同归属的人,从个体、家人到村民、国民直至地球公民,不断变幻,不断分离,然而边界可以打通。古今之人形形色色,但生物属性与灵长特征却是一致的,所以才能通过自知,理解他人。由此出发,即可获得人类学最基本的方法和方法论。是什么呢?说来很简单: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但做到不容易。
 
  人类学的目标不是追求自封的科学或冰冷的真理,而应是对包括研究者自身在内的生命感知与自觉。
 
  致谢:本文是笔者应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之邀做的“人类学方法”讲座的记录整理稿。感谢陈波博士的邀请及该所同学对讲演的记录。
 
(注释省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萨林斯]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
下一条: ·[赵树冈]革命、传统与现代性:西方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向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