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萨林斯]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
  作者: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罗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9 | 点击数:8258
 
 
  实际上,绝大多数社会认为,不仅动物具有与人类主体相同的本性,无数的植物,天和地的“自然”属性,甚至人造物也同样被认为是“人”,或者至少在物质构造上是跟人一样的,即便程度上不同。早期来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利玛窦认为整个这些看法都是疯癫的,并且嘲笑它:“如果让我告诉外国人,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认为动物、植物、金属、石头都有像人一样的智慧,他们一定会目瞪口呆的。”利玛窦无法理解的地方在于,中国人并没有在自然和文化之间作出极端的区分,他们也没有在有智识者和物质之间作出系列区分,而这些区分长期以来已经嵌刻在基督教没有灵魂的自然世界观念中,后来笛卡尔则把这些区分加以系统化。
 
  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哲学家们并不支持笛卡尔;对他们来说,存在的基础是人性而不是物质性。在印第安人看来,包括动物、植物、天体、河流、岩石和其他陆地上的事物,以及刮风或打雷等现象,还有烟斗、罐子等人造物,所有这些事物都有灵魂,相应地具有意识和意向,其中绝大多数都有清晰的交流能力。
 
  四、文化即人性
 
  我们过的是象征性地组织过的生活,与自然的区别就是我们能如此生活的能力和需要。何谓象征性地组织过的生活呢?就人性的意义而言,依据文化而生活,就意味着依照我们有意义的决心和生存对象而生活。因此,人的文化一定先于我们作为物种的自然性:文化存在了200万年乃至更久,在时间上它要早于智人10到15倍。事实上,人类生物学家所谓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仅仅出现在5万年前。相应地,人类生物学家正接近这样的观点,即人的大脑是一种社会器官。它是在为维持相对扩大、复杂而团结的社会关系的压力下进化的。这种“压力”将其变成文化性动物。
 
  在200万年中,我们在文化的选择下生物性地进化。我们并不是、曾经也不是一块“白板”。
 
  除了那些认为孩子是已故亲人化身的人外,普遍的看法是,婴儿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孩子也不是未经驯化的动物。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想或精神的成熟而成为人。如果说只有当孩子们参与到相应的社会实践中才成为完整的人,那么,人性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没有什么事情,比如人性,不是依赖于文化的。
 
  概括地说,物种的生物性特征其实是象征性地被赋予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文化即人性。例如,最能说明文化和人性之间关系的,不是所有文化都有性,而是所有的性都有文化的内涵。除了性,其他内在的需求、冲动或性情,都取决于象征性定义,因而也就取决于文化秩序。
 
  我的谨慎结论就是,西方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人性的错误观念之上的。像新自由主义那样,将人贪得无厌的自私自利提升到普遍美德的地位,这种做法确实危及到我们的存在。
 
  (本文是萨林斯教授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上的开坛讲演,发表时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罗杨译)
 
本文原载:《文汇报》2008年10月19日 第6版:文汇·学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阎云翔]社会转型期助人被讹现象的人类学分析
下一条: ·[徐新建]人类学方法:采风、观察?还是生命内省?
   相关链接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
·[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