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阎云翔]社会转型期助人被讹现象的人类学分析
  作者:阎云翔著 徐大慰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8 | 点击数:5750
 

      一、“做好事被讹”事件的特征

      “做好事被讹”事件多发生在城市里,典型的情况是某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或突发疾病,别人对他实施帮助反而被讹诈。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都发生在公共场所,比如在热闹的街上或者在治疗受伤者的医院里。大多数情况下,施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争执都有他人可以作证。媒体报道的讹诈事件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城市。我访谈的案例中有两例发生在县城,但是在农村中没有发现关于这类事件的报道。

      在26个案例中,只有两例发生在晚上,这说明好心人更愿意在白天帮助身处困境的陌生人,白天相对来说更安全些。访谈对象中将近90%的人声称,在晚上他们不会帮助一个躺在街上的人。在一个个人博客中,作者回忆说,在一个阴冷的秋夜,由于害怕被讹诈,他最终从一个躺在街上的醉汉身边走开了,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现,那个人就死在了那儿(A Jing 2007)。

      在两个发生在夜晚的案例中,其中一例中的好心人是一位画家,他在驱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烂醉的人躺在路中间。因为害怕被讹诈,到底要不要帮助这个人,他先在心里跟自己斗争了很长时间,最后他决定做这件好事,因为他发现另一个年轻人可以担当证人。他俩一起向当地警察局交了一份书面声明(Cui 2007)。第二个案例中的好心人,当他发觉那个受伤者企图让他对伤害负责的时候,他没有帮助受伤者而是离开了现场。接受访谈的时候,他说:“我很幸运,没人看见我们,所以我得以脱身。如果旁边有人,即便那个老太太讹诈我,我也很难脱身。”[③]

      大多数施助者是年轻或中年男性,也有一些年轻女性,包括两个女青少年。从案例中可以获得很多背景信息,大多数施助者属于城市中产阶级,包括教师、商人或白领人士,还有出租车司机或学生。受伤的人却更加具有同质性:除了三位是中年妇女,其余的都是老人,绝大多数是女性,具体地说,26个案例中有20位受助者是女性。

      那么,为什么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更倾向于责怪帮助她们的人并向施助者索取经济赔偿呢?一般而言,老年人和孩子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在公共场所,当他们身陷困境时,很容易得到路过的陌生人的帮助。此外,在公共场所,老人和妇女被视为较少有攻击性和更值得信任,因此更容易获得旁观者的同情和帮助。

      在“做好事被讹”的戏剧性事件中,旁观者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在中国社会,人们对发生在街头或其它公共场所的非常规事件很好奇;尤其当别人对街头事件关注时,他们的好奇心就更加高涨了。经常是人们会很快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中文称做“围观”。有围观者在场,老年人讹诈施助者对其所受的伤害负责,他们通常情况下会占上风,这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他们被视为弱者和弱势的一方,能赢得旁观者的同情,而这恰恰增加了施助者的风险;第二,他们也可能借助面子策略向施助者施加压力。例如,他们往往哭喊着很疼或做些其它的事情使施助者尴尬(关于面子,参见Hwang 1987)。在两人面对面的互动中,社会地位较高的一方被看作有较大的面子,更怕丢面子;而社会地位较低的一方不怕丢面子,因此更具有攻击性(Hu 1944)。这样的情况下,讹诈更容易发生。

      旁观者不愿卷入纠纷,很少有人愿意出来作证,这也增加了讹诈成功的机会。在一个案例中,被讹诈之后,施助者返回到他助人的街口,想找一个证人,因为他在那儿当着一群围观者的面帮助了受伤的老年妇女。当时,有20多位附近的居民目睹了整个事件过程,当他打算把受伤者送往医院时,还有人提供了水和毛巾。然而,包括后来接受记者访问的店主在内,这些围观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作证。有人愿意私下里告诉记者,说施助者是无辜的,也有人埋怨施助者当初若不去帮忙的话,也不会惹来这么多麻烦(Xiao 2005)。不过,近几年旁观者不愿卷入事件的情况开始有所改变,很大部分原因是公众对“做好事被讹”事件的愤慨。在几起事件中,旁观者公开指责企图讹诈者,或者向警察提供证据。由于旁观者的积极参与,好心人得到保护,企图讹诈者未能得逞(参见案例Shenghuo bao 2006; Shen 2007)。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下一条: ·[萨林斯]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
   相关链接
·[阙岳]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