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程]九尾狐从祥瑞到妖异转变的思想内涵——以汉唐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张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8 | 点击数:11575
 

      2 妖兽—九尾狐的转变

      九尾狐从先秦时就是吉祥的象征,在秦汉时期谶纬祥瑞观念盛行的背景下,被提升到了神圣的地位,魏晋南北朝特殊的历史又使九尾狐频见于史书,不过这也是其最后的昙花一现。唐代之后,九尾 狐走下神坛,由代表国运兴隆的瑞兽转而成为被人厌恶的妖物。

      当九尾狐带着兴旺家国的光环走上祥瑞“殿堂”时,普通的狐类却已经开始了妖化的历程,狐中绝大部分被视为妖类,成为人们憎恶、惧怕的对象, 与九尾狐的神圣地位相去甚远,同时也为九尾狐沦为妖类埋下伏笔。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指出:“狐,妖兽也,鬼所乘之。”[12](p206)由此,以狐为妖的观点逐渐显露。[29](p224)到魏晋南北朝时,关于狐妖的记载也多了起来。

      如干宝的《搜神记》中提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30](p123)郭璞的《玄中记》记载:“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盖魅,使世人迷惑失智。”[31](p492)葛洪的《抱朴子》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32](p36)如此这些,都明确指出了狐整体的妖化。《魏书·灵征志》中的京师事件、《洛阳伽蓝记》中“孙岩妻”事件和《北齐书·后主纪》中的邺城、并州事件等等,【B】也都记载了狐狸的幽冥之力。唐代传奇小说盛行,其中很大部分与狐妖有关,如《任氏传》《古冢狐》和《代州民》等篇,可见狐的妖化在彼时已经深入人心。

      入唐以后,狐作为民间信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张鷟所著的《朝野佥载》记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33](p167)《广异记》也记载了开元时期河北一地的“狐神”之事,当地村民言:“此有灵袛,好偷美妇,”[34](p200)可见狐神虽被人们视为神灵,但其属于妖神,与正常神袛有很大区别。前文已述,由于狐类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以妖化和道德化并行,故唐人狐崇拜中存在妖异成分并不奇怪。

      但唐代狐崇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天狐崇拜,”[35](p115)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诺皋记下》中记载:“道术中有天狐别行法,言天狐九尾金色,役于日月宫,有符有醮日,可洞达阴阳。”[36](p144)对九尾狐的崇拜恰是唐代狐信仰的主要部分,上天入地、通晓阴阳的九尾天狐即是这种信仰之力的来源。九尾狐神通广大,早已超出普通狐类,当这种力量和人们希望生活稳定、富足康乐的理想结合时,九尾狐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人和九尾狐可以直接对话, 即使九尾狐的定位发生变化,更潜在地改变了九尾狐的角色。九尾狐作为王业兴盛、国泰民安的象征, 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庄严角色。作为祥瑞的九尾狐充满政治性、与生活相游离。对民众来说,作为民间信仰的九尾狐是植根民间、生动具体的。因此,以民间信仰形式快速流传的九尾狐,成了大众文化的共识,某种程度上也冲淡了其原生含义。作为唐代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拜九尾狐”的行为是民间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的,【C】也更能反映九尾狐信仰“民众化”和“市井化”的特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渴望与神明站在平等立足点进行交流的自信,并且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操纵” 神明。民众对菩萨、仙人的信仰是建立在善和光明基础上的,对本脱胎于妖神的九尾狐信仰则能够承载欲望、利益甚至不可告人的目的,民众以善良、符合传统道德的一面祈求神灵,某些不符合传统道德却又乐于实现的诉求转而祈求九尾狐神。民间的九尾狐信仰与其他信仰互补,构成信仰体系有机整体的同时,也为九尾狐的进一步妖化打下了基础。

      唐代各种传奇小说中多有普通狐类作祟人间的记载,而对九尾狐这方面的记录却很难见到。和其他狐类相比,九尾狐的妖化过程来得晚些,[35](p150)其头顶的光环在宋代人的观念中最终黯淡。宋代的不少记录已经直接将九尾狐当作可憎的妖物,如北宋田况的《儒林公议》中记有“时人目为九尾狐,言其非国祥而媚惑多歧也。”[37](p9)赵令畤的《侯鲭录》卷八中有“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38](p117) 这些记载明确指出了九尾狐在宋代已经成为人们贬损的对象,而不再是原来神圣的瑞兽,反映出当时人们脑海中对九尾狐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九尾狐妖化后尤以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苏妲己形象最为人所熟知,晚清时的小说《九尾狐》高度概括了其妖化特性,“盖狐性最淫,名之九尾,则不独更淫,而且善幻人形,工于献媚,有采阴补阳之术,比寻常之狐尤为厉害。”[39](p1)九尾狐的形象彻底堕落,完全成了妖物,其祥瑞之说不再见于记录并逐渐隐于历史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
下一条: ·[彭刚]叙事、虚构与历史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任志强]危险的愉悦:作为“替罪羊”的狐与妓
·[唐植君]现代语境讲述下的中国“狐妻”故事考察·[武振宇 崔严之]山西祁县贾令村狐神庙及其舞台题记考述
·[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
·[王加华]赐福与降灾:民众生活中的狐仙传说与狐仙信仰·[周瑶]中日影视作品中狐的形象之比较
·[徐炳田]灵验叙事中的身体经验·[白浪]“包公捉妖”主题故事群浅析
·[赵雪萍 岳永逸]山西狼/狐精怪故事的比较研究·[任志强]“边缘”之魅
·[赵琼]狐仙这样一个传说——康笑菲与她的《说狐》·[栗月静]狐仙信仰的宗教与社会学阐释
·[李海云]狐仙信仰与民众生活的互动机制·[任志强]民俗文化视野中的狐形象解读
·[刘海涛 姜锋]崂山人的狐图腾遗风·[陈俊 李祥林]鬼狐之下藏真态 云鬟雾鬓入梦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