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程]九尾狐从祥瑞到妖异转变的思想内涵——以汉唐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张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8 | 点击数:9393
 

      3 余 论

      在历史上,九尾狐从人间祥瑞变为民间信仰中的妖神,进而蜕变成被人憎恨的妖物,其地位更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被人为地赋予了多重含义的九 尾狐,再也无法占据神圣、庄严的瑞兽地位而最终沦落入人们的憎恶中。九尾狐从瑞兽到妖兽的变化,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阐述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与底层民众之间的文化差异比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之间的教派差异更为深刻。那么,又如有学者所论述的那样,中国古代的九尾狐信仰与“士大夫阶层通常用以作为思想载体的儒家五经及其注疏和义理阐释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40](p111) 作为民间崇拜的九尾狐信仰并不属于儒家正统文化,但却能成为超社会阶层的共识,在“正统文化”占主导的古代顽强发展,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世俗文化、市井文化发展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班固.白虎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郝易整理. 黄帝内经[M]. 北京: 中华书局,2011.

      [4]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朱存明.汉画像之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王守亮.唐前瑞狐文化的演变与兴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1).

      [8]卜商.子夏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1.

      [9]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屈原.屈原集校注[M]. 金开诚,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白行简.狐死正丘首赋[A].文苑英华:卷一三四[C].北京:中华书局,2003.

      [1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4]任志强.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5]毛亨著,郑玄笺,孔颖达疏,陆德明音释,朱杰人、李慧玲整理.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6]竹书纪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田鸠.田俅子[A].稽瑞[C].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逸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赵在翰.七纬[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0]赵晔.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1]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2]鱼豢.魏略[A].太平预览:卷第九百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5.

      [23]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5]王褒.四子讲德论[A].昭明文选:卷五十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26]孙柔之.瑞应图[A].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四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6.

      [27]孙柔之.瑞应图[A].艺文类聚:卷九十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28]郭璞.山海经图赞[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29]胡堃.中国古代狐信仰源流考[J].社会科学战线,1989,(1).

      [30]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1]郭璞.玄中记[A].鲁迅全集:古小说钩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2]葛洪.抱朴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3]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4]戴孚.广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5]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6]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7]田况.儒林公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8]赵令畤.侯鲭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9]江荫香.九尾狐[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3.

      [40]范立舟. 宋元以民间信仰为中心的文化风尚及其思想史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3,(5).

      【A】狐在中国古代早已超越其本身的生物性,成为思想文化中多重观念的载体和多元意义的象征。而在中国古人的意识和想象中,狐类中有一种形貌独特的“成员”,即九尾狐。九尾狐因其拥有“九条尾巴”的显著外表,成为“狐文化”中最显眼的符号。九尾狐脱胎于狐类,从九尾狐成为国家政治祥瑞到沦为妖类的演变历程中,也将“狐”背后蕴含的文化概念释放到极致,九尾狐成了“狐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范例。

      【B】此三则记载皆为狐妖截人发。详见《魏书·灵征志》《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和《北齐书·后主纪》。

      【C】前文所引张鷟《朝野佥载》中的记载表明,唐人对狐神的供奉都是普通之物。

本文原载:《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
下一条: ·[彭刚]叙事、虚构与历史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任志强]危险的愉悦:作为“替罪羊”的狐与妓
·[唐植君]现代语境讲述下的中国“狐妻”故事考察·[武振宇 崔严之]山西祁县贾令村狐神庙及其舞台题记考述
·[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
·[王加华]赐福与降灾:民众生活中的狐仙传说与狐仙信仰·[周瑶]中日影视作品中狐的形象之比较
·[徐炳田]灵验叙事中的身体经验·[白浪]“包公捉妖”主题故事群浅析
·[赵雪萍 岳永逸]山西狼/狐精怪故事的比较研究·[任志强]“边缘”之魅
·[赵琼]狐仙这样一个传说——康笑菲与她的《说狐》·[栗月静]狐仙信仰的宗教与社会学阐释
·[李海云]狐仙信仰与民众生活的互动机制·[任志强]民俗文化视野中的狐形象解读
·[刘海涛 姜锋]崂山人的狐图腾遗风·[陈俊 李祥林]鬼狐之下藏真态 云鬟雾鬓入梦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