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曹荣]生存性智慧与乡民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
——以京西桑村为案例
  作者:曹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6 | 点击数:7899
 

三、求弥撒——送弥撒——得弥撒:仪式实践的文化逻辑

  前桑村的大教家庭在人死之后要“过七”,给亡人送去纸钱。所谓“过七”就是在人死之后,每七日为一个节日。当地人尤其重视三七、五七和七七。三七上祭,在桌子上摆放供品和三个纸包,午后将纸包烧掉,并在坟前烧纸钱,称为“送七纸”。纸包就是将一些纸钱用纸包起来,再粘好。五七的时候,或在家里,或者到坟地上去,供五个纸包及供品,并烧纸伞和烧七纸。烧纸伞是闺女的事,一般在天黑后到村口处烧掉。“七七”又叫尽七,如同五七一样,只是要烧七个纸包。人死后的六十天也是祭祀亡人的日子,称为“六十日”,在前桑六十日比过七更为重要。在六十日这一天,除了要烧纸钱,还要在中午前在家门口烧纸口袋、烧纸船、纸桥。纸桥分为金色和白色两种,取金桥、银桥的意思。口袋、桥、船都是为亡人渡奈何用的。人死之后一年,也叫周年,也需要举行祭祀活动。这时候,家人和亲友聚餐,并在家中或坟地上供、烧纸,再次给亡人送去纸钱和供品。到了三周年的时候,也要进行祭祀亡人,烧纸钱、上供的仪式。到这一年的春节就可以贴春联,表示服丧期的结束。此后,三个鬼节,即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及十月一是祭祀亡人的寻常祭期。在这三个节日,大教家庭通过挂纸、上供、浇祖、烧纸、送亡书、送寒衣等形式沟通祖先。另外,有些人告诉我,如果在梦里梦到祖先衣冠不整,或者直接说自己缺衣少食时,也要到坟前烧纸钱。在这些祭祀祖先活动中,给祖先“送”祭品成了沟通祖先的重要形式。人们认为祖先在阴间与在阳间一样有着众多的需求,子孙有义务供奉祖先,满足祖先的需求,为祖先送去祭品,而祖先也能够得到这些祭品,不至于在阴间受苦。祖先在得到这些供品后,又会庇佑子孙在阳间的生活。

  “送”与“得”构成了子孙与祖先互惠的交流模式,维持了生者与亡者的联系,实现了阴与阳的平衡。因此,大教家庭都会精心准备祭品。每到清明节期间,大教的坟头上都要挂纸。在当地,如果看到在清明节等祭期时坟头没有挂纸,意味着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意味着这家已经绝户,没有子孙后代;另一种则意味着这是天主教信徒的坟地。

  前桑村的非天主教信徒经常跟我谈起他们不信天主教的原因,就在于“天主教的不认祖宗”,不给祖宗上供、挂纸。因此,在大教人的眼中,天主教信徒忘记了祖宗,断绝了与祖先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办法跟祖先联系。对于大教人的看法,一些教友告诉我,“这是瞎说,谁都有祖宗、父母,我们也纪念祖宗,可不是不要祖宗了。”对于教友来说,教堂内人与神的沟通已经融入到了村落生活之中,成为乡村天主教信徒的生活节律。但是教友并没有断绝与亡人、与祖先的沟通,他们通过向神父求弥撒(尽管神父并不希望教友过多地求这类弥撒),经由神父向亡人送去弥撒,亡人因而获得弥撒,达成了与祖先的沟通。

  在教友实际生活中,弥撒的意义却不止于其宗教祭祀的意义,不仅仅是人与神的同在与沟通,在其神圣性的背后还有其世俗性的功用。教友们认为可以借助神父弥撒中的仪式操演将弥撒“送”给死去的亲人或者送给生活中遇到困境的教友,教友们称之为“送弥撒”。教友请神父给亡人送弥撒的行为称为“求弥撒”。而亡者也可以得到弥撒。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后桑村天主堂最常见的弥撒是平安弥撒和亡者弥撒,其中亡者弥撒又称大黑天弥撒。平安弥撒是通过神父给生者祈祷的弥撒。具体的形式是在弥撒圣祭中,加上祈祷某人平安的意向。一些教友在亲友考试、生病、上战场、远游时,会到教堂中求平安弥撒。来后桑堂求平安弥撒的人并不多,数量最多的是求亡者弥撒,即为逝去的亲友求弥撒。2007年7月2日到7月30日,来后桑堂求亡者弥撒的占所求弥撒意向的百分之八十五,在复活节和炼灵月期间几乎所有求弥撒的人的意向都是亡者弥撒。

  对于教友来说,亡者弥撒是沟通亡人的仪式,生者可以通过为亡人求弥撒,减轻亡人在炼狱中所受的苦,早日升上天堂。教友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个关于死后世界的图景。从教友的理解来看,人在死后有三个去向。

  其一是直接进入天堂。广民告诉我,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教友通常认为在这样两种情况下亡人会直接升入天堂:一类是在临终之前领洗的人。因为领洗意味着已经洗去了从前的罪,成为一个完全洁净的人。在临终之前领洗的人就没有再“犯罪”的机会,就可以直接升入天堂。第二类是因“致命”而死的人,他们可以直接升入天堂。所谓的“致命”指的是教友为了捍卫信仰而死去。后桑村的教友认为在义和团运动中致命的教友一定是直接升上了天堂。

  人死后第二种去向就是直接进入地狱,这类人通常都犯了大罪。在教友的讲述中,所谓的大罪通常指的是杀人、偷盗、抢劫之类的罪行。广民认为凡是违反了“十诫”的人都会直接进入地狱,那些不孝顺父母、贪污腐败的人也会进入地狱。进入地狱的人就再也没有机会升入天堂,永远受苦。

  教友们认为,人死后的第三种去向,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去向就是进入炼狱,成为炼灵。每个人在世上都会犯下各种各样的罪,在升入天堂之前,都要先进入炼狱中炼尽生前的罪,才能在圣母的引领下进入天堂。因此,炼狱中的苦是暂时的苦,教友可以通过为亡人求弥撒减轻亡人在炼狱中所受的苦,为亡人所求的弥撒越多,炼灵就可以越快升入天堂。教友认为可以通过送弥撒减轻亡者在炼狱中的时间,就像世俗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送钱减少罪犯坐牢的年限一样,送弥撒可以使得炼灵早日从炼狱中走出,升到天堂。

  教友对于送弥撒的理解,使我们看到了民俗宗教常见的影像,宗教祭祀很像请客、疏通、贿赂,人们对于鬼神采取了有求必应的方式[13]。弥撒已经不再仅具有“仪式”的意义,似乎被“物化”,像物品一般可以送给亡人,并具有象征性的灵力。得到弥撒的人,可以减轻在炼狱中所受的苦。生者与亡者,子孙与祖先通过“送”与“得”的方式得到了沟通。

  对于教友来说,为死去的亲人求弥撒是其“本分”,是应尽的孝道,人们在下列情况下会给死去的亲人求弥撒:

  一、在葬礼过后的几天里,亡者的亲属每天都会到教堂中给亡人求弥撒。通常情况下,新亡者的亲人拿出葬礼中所得的一部分“份儿钱”作为献仪,请神父给亡人送弥撒。同时还要给教堂里望弥撒的教友散发“亡者单”,让教友在望弥撒时为逝去的亲人祈祷。

  二、在亡者祭日,即周年的时候,亡者的子女应该给先人求弥撒。教友认为这是子女应尽的本分。一些教友告诉我,即使有时候忘记在周年的时候求弥撒,亡人也会托梦告诉在世的亲人,到了该给他求弥撒的日子。

  三、教友在复活节期间和炼灵月的时候会集中给逝去的亲人炼灵求弥撒。复活节与清明的日期接近,而农历十月一送寒衣也恰恰是在炼灵月期间。玉珍做过这样的比照:“大教人十月一(农历)的时候要给死人送衣服,天主教十一月份(公历)是炼灵月,堂里的弥撒都是亡者弥撒,都是给死人求大黑天弥撒。清明与复活节差不了几天,我们除了上坟,也要给死人送弥撒。道理都差不多。”

  四、做梦梦到了亡人,应该给亡人求弥撒。我曾多次听到人们说到死去亲人托梦求弥撒的事情。2007年7月,在我调查期间,广民的儿子给家里打来电话,说在在梦中梦到了死去的奶奶,让父亲给奶奶求弥撒。

  对比大教祭拜祖先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这两者具有相似的结构。大教祭拜祖先是通过给祖先送去祭品,沟通祖先,满足祖先的要求。教友通过神父给祖先送弥撒,沟通祖先,帮助祖先早日升入天堂。对于大教来说,烧纸、挂纸、上供是子孙对于祖先应尽的义务,是孝的观念的表达。而对于教友来说,给死去的祖先求弥撒也是其本分。求弥撒的时间也与大教给祖先送供品的时间相对应。两者都要在周年、忌日进行相应的沟通亡人的仪式活动。教友将复活节与清明节相对应,将十月一送寒衣与炼灵月相对应,将这两个时段视为与祖先沟通的固定时间。同时,托梦也是两者举行纪念亡人仪式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友纪念亡人仪式与大教具有一定同构性。“求弥撒——送弥撒——得弥撒”在仪式层面联系着生者与死者,沟通着祖先与子孙。对于教友来说,乡村天主教并未消除子孙与祖先之间的联系,为死去的祖先求弥撒承担了纪念祖先的功能。从教友内部人的视角来看,为死去的祖先求弥撒是其“本分”,送弥撒与大教的“送”具有相似的功能,都是为了祖先能够“得”,送弥撒的时间安排也与大教的“送”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因而,教友并不缺失恭敬祖先、纪念祖先的方式,祖先与子孙通过天主教的亡者弥撒同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代启福]我们村不会沉下去吧
下一条: ·[林磊 朱静辉]城市化语境下村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
   相关链接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李涵]乡土社会秩序与日常交往礼俗的互动机制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陈杭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乡土社会对文化行政的适应与利用·[徐俊六]乡土社会献车仪式的民俗学考察
·[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汪欣]若非乡土,如何非遗
·讲座║ 李松:价值与方法——乡土社会的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杨楠]书籍推介——《村庄里的闲话》
·[曹荣]交往与包容·[林继富]生活秩序与叙事逻辑
·[孙庆忠]农业文化的生态属性与乡土社会的文化格局·[田成有]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
·[赵旭东]远去与归来──一种跨越乡土社会的田野民族志方法论·[耿羽]“后乡土社会”中的纠纷解决
·[耿羽]危险的村庄·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上下)》
·[张士闪]温情的钝剑: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柯杨]认识陇东乡土社会的一本好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