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王磊]泉州田野调查日记:村民为什么要修祠堂、拜神灵
  作者:王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3 | 点击数:9757
 

      7月21日

      上午的调查没有老师带队。我们先到达霞林樟树的邱氏聚居区,得知邱氏是从马洋山搬下来,现在住在霞林云美小区。他们都说闽南话,因语言不通,下午要继续调查。之后找到了叶光荣先生(65岁,佛事会委员,叶氏搬到霞林第十三代),老人带我们找到了叶金坤老人(80岁,桃城镇政府工作人员退休,燕字辈,第十二代)了解霞林叶氏的基本情况。

      霞林叶氏祖厝在霞林下丘李子园,2013年因政府征地拆掉了,神主牌位安放在临时的祖厝,回迁之后将神主牌位安放在楼房里。明代天启年间,叶氏第一代叶容郁以民户的身份自漳州市长泰县搬到霞林定居,迄今已经十五代,叶容郁有四个儿子,长房现在只有一家在马来西亚,二房只有一家在海南,三房回到了长泰老家,在霞林的全部是四房,大约22户,不足100人。

      海外的叶氏多于本乡的叶氏,有来往,但海外叶氏(主要在马来西亚)没有参加祭祖活动。先祖的墓地在湖洋,不定期去祭拜。每年冬至,霞林叶氏全族(包括女性)在祖厝祭拜祖先,祭祖不统一收钱,各家各族自己准备祭品、鞭炮、金纸等祭祀用物。解放后取消宗族观念,就不按照族谱字辈取名字,去世之后在神主牌位上也写生平用的名字而不写字辈名字。

      神主牌位“文革”时全部烧毁,现在在临时祖厝中安放的神主牌位都是“文革”后去世的人,也有挂像(图画或照片),有一张应该是先祖的画像,其余的多为晚晴民国解放后的挂像。夫妻的神主牌位一起做,一个去世,另一个的名字要用红纸遮起来。

      东平只有霞林有叶氏。叶氏由于人少,本乡与海外均没有宗亲会,有事情就由族中年长的老人主持族人开会议定,过去有叶金坤主管,现在有其弟弟叶重欣主管。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之前有族田,种两季水稻一季小麦,各家轮种族田。轮种族田的规则没有记载,但族田收获的粮食归种田人所有,不交宗族。现在也可以种两季水稻一季小麦,只是种小麦成本高收益小,民众不愿种植,不是条件不允许而不能种植。

      民国期间,由于林氏是大姓,而且在村里担任保长的人多为林氏族人,年满十五岁抓壮丁,而叶氏人数少,被林氏大姓欺压,好多叶氏宗亲逃到马来西亚。叶金坤父亲十五岁去马来西亚谋生,叔公十三岁去马来西亚谋生,叶金坤出生于马来西亚,1936年随母亲回到霞林照顾外婆,1941年其父准备将妻儿接回马来西亚,因日本侵略马来西亚,最后一家人均留在霞林,1950年叔公一家归国。霞林叶氏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华侨,建国初期政权不稳定,对海外华侨比较严格,叶金坤不敢讲出生于马来西亚。

      林氏欺压叶氏(抓壮丁、争夺农田水利),叶氏由于人少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很少发生冲突,立志奋发图强。解放前祖墓都在国民党的官山上,解放后按照人口分山,将祖墓迁移到分得的山上。

      保生大帝的庙宇(霞坵宫)由林氏叶氏共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保生大帝之前为医生。明末清初就有保生大帝地方信仰,解放前有宗族会组织祭拜保生大帝,叶氏跟随林氏一起祭拜,由林氏主导。清季民初,宗族对地方的控制强于政府。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不许祭拜保生大帝,由于霞林人都信仰保生大帝,“文革”时期霞坵宫没有被破坏。改革开放后成立佛事会,负责人均由林氏叶氏宗亲担任(林氏主导),佛事会负责主办对保生大帝的民间信仰祭拜活动。

丘氏族谱

      最原始的石刻板族谱被蛀虫蛀噬难以辨认,第十一代人手抄族谱,至今未曾续编重修,族谱在叶重欣手中,人不在本地而没有看到。

      下午三点半左右到达霞林樟树邱姓聚居地,采访邱祥江先生(39岁,第十九代)。由于年龄较小,了解的情况不多,预约了明天上午对邱祥江的父亲进一步访谈。邱氏在霞林大约两三百人,八十余户。族谱于“文革”时期毁掉大部分,下午看到第四次(1943年)修订的族谱六本,其中两本重复,实际上是马洋山卿美邱氏的全谱。

      霞林樟树邱氏是西晋永嘉之乱后由中原南迁入闽的八姓之一,在泉州潘山定居,明代时一世祖肇先公由泉州潘山搬到永春桃城,经历二世祖思古公、三世祖继起公、四世祖闰生公,到五世祖瑗通公躲避战乱由桃城搬迁到马洋山卿美,后因政府征地,大部分从山上搬下来,住进霞林樟树的云美小区。

      据今天拍摄的《桃源马洋卿美丘氏族谱》(从第五世瑗通公开始)记载来看,邱氏族谱共编修过四次。原谱为顺治十七年正月庚子由第九世贡生邱扬昌主编,乾隆十年九月乙丑由第十二世文林郎闽南密县正堂卿邱景云重修,光绪二十七年桂月辛丑由第十五世职员式邱铭盥续修、由第十六世贡生邱佩环作序,民国三十二年(1943)八月由第十八世福建学堂法学学士邱春霖编修。

      邱氏第五世瑗通公有三个儿子:德荣、德盛、德辉,德荣一子光阴(光阴五子:可孙、可顺、可性、可海、可经),德盛无子,德辉一子振昇(振昇四子:可荣、可宗、可安、可钦)。今天采访的邱祥江是三房长子之后,邱氏传到现在已经第二十二世。正常的名字用字辈,族谱中的名字用行辈。海外宗亲马来西亚居多,也有台湾的,2003年修缮祖厝,马来西亚宗亲亦参与出资。

      族谱中中华民国元年念庐旧稿《丘氏除去偏旁说》记载,雍正三年二月十七钦奉上谕,为避孔丘之讳而改丘为邱,雍正四年四月二十四到达永春县执行,邱姓族人对改姓一事有很大反弹,认为在宋代朱熹极为推崇儒家之时也没有改姓,对满清政府这种为了稳定政权而笼络儒家文人士大夫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满清政权尊孔流于表面而未深入人心,“尊孔在心不在形”。邱氏墓葬很分散,请风水先生选墓地,五世始祖的墓地在马洋山,每年要祭拜,马洋山有祖厝(从第五世开始的神主牌位),每年祭拜。

龙安宫芳铭榜

      下午五点到达霞林村村口的龙安宫,祭拜伽南大王,保佑平安,香火很旺。龙安宫有三个芳铭榜,两个在外墙(2004年建餐厅,2013年买土地),一个在内墙(甲戌年1994桂月重修龙安宫捐资捐工芳铭榜)。以甲戌年(1994)桂月重修龙安宫捐资捐工芳铭榜为例,共记载168人捐资捐工,捐资(5-500元)122人,其中李氏98人;捐工(半天到三天半)共46人(技工15人、普通工31人),其中李氏33人。捐资还有黄姓21人,林、邱、颜姓各1人;捐工还有陈姓6人、林姓2人、郑、潘、蔡、兰、赵各1人,由此可知祭拜伽南大王的主要人群为霞林李氏。

      我推断霞林有两个宗教中心:一个为林氏叶氏主导的下丘霞坵宫保生大帝,一个为李氏主导的霞林龙安宫伽南大王。八月十五伽南大王诞辰有大型祭祀活动,春节有游神活动。庙门口有对联“善政乡中祈善政,太平村里乐太平”可以进一步印证过去真正的太平实际上就在霞林太平亭附近。

      晚上郑振满教授、黄向春教授到永春莅临指导。田野调查从今天的事件追溯其历史深度。了解乡村生活事实,了解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什么在乡村中是最重要的,进一步形成历史问题意识与历史学科认识。访谈要创建相关的情景,讲述人自觉讲述,不要步步紧逼地追问。

田野考察队合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私家秘史 2015-09-26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王颖超]田野花信风
下一条: ·[田兆元]流动的虬龙——琉球探索记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赖婷]论泉州开元寺西塔猴行者文化符号及地方衍化·[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韩雪春]流动的地方感:以豫东Y村民众关于新疆的讲述为中心·[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