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黄涛]作为民俗现象的民间语言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3 | 点击数:11685
 
 
  将民间语言视为生活文化,不是将语言从民众生活整体中抽离出来进行孤立的静态研究,而是将研究对象设定为自然状态中的语言现象,将语言形式、语言民俗主体、语言民俗情境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研究。在一个语言社区进行田野调查,把研究对象确定为这个社区内与其他民俗文化交融在一起的民间语言现象,是这种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四,发掘蕴涵在民间语言中的民俗心理、民众精神,从而较为完整地把握话语的确切意义。
 
  对民间语言现象的观察与探究不能忽视了“人”这一主体因素。进行语言民俗活动的人不是机械运动的工具,而是有习惯意识但也有观点有感情的人。这些语言民俗活动是以习惯的行为方式出现,但它体现的是民众的心理、观念。我们将语言民俗看作语言活动,不是像行为主义者那样只看重语言活动的外部表现,而是重在分析支配着语言民俗活动的民俗心理、民众精神。
 
  说“语言是一种文化”,即是说语言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说人们的思维活动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说出的言语也就体现了人的思想。我们所讨论的这些俗话套语,便是民众精神活动的语言凝结形式。它们同神话、故事等民间作品文学作品等的共同之处,便在于它们都是民众精神活动的体现。所不同的是,语言形式比文学作品的凝固性更强,民众在说出俗语的时候,较少现场创造活动,语言活动的形式部分所包含的意义主要是前人精神活动的凝结和传承,但说话人在使用某一俗语时,仍然加入了自己对这一固定形式的理解,所以俗语的意义是前人的精神与现实说话人的精神的融汇。
 
  我们说“语言民俗是一种精神文化”,就是要将语言活动与文化环境、现场处境等生活内容相联系,并进一步考察民众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的内容就是民俗语言的意义。由于民众的精神是为情境所限定的,情境不同,民众也往往会有不同的精神活动或文化心理,因而同一语言形式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拜年啦”这一礼仪套语的民俗意义,在乡村情境中与在城市情境中有显著的不同:在农村,它是与跪拜动作配合的,“拜年”的“拜”表示磕头动作,“磕头”是村落文化体系中拜年套语的意义的重要成分;而在城市,拜年礼仪简化为“话拜礼”,仪式上少了磕头动作,“拜年”的“拜”
 
  只是一种年节问候行为,人们一般不会联想到“磕头”的原义,套语的礼仪意义属于城市的文化体系,体现的是城市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由于意义不同,语言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青年人的拜年更多地说“过年好”,而老年人才多说“拜年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将作为民俗现象的民间语言概括为:它是民众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模式化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复合性的文化现象,包括以口语为主的语言形式及其运用规则,类型化的语言行为及与之关联的生活情境,和支配语言行为并与语言的意义、功能凝结在一起的民众精神或民俗心理。从这种观点出发的语言民俗研究,就要把民间语言置于民众生活的整体之中,放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之下来考察,而不是将研究对象从民众生活中抽离出来进行孤立静止的研究;不仅关注语言民俗现象,而且注意考察民俗主体,也就是进行语言民俗活动的人;不仅注意观察语言民俗主体的行为层面,而且注重开掘语言民俗主体的精神层面;不仅调查模式化的民众集体行为,而且注意调查民众个体在遵行语言民俗时的理解和行为上的差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将研究对象放在其发生和传播的语言社区中来考察是一种有效或必需的方式。这就要求研究者进行切实的田野调查,按特定的理论、方法、规范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样的研究不是面对标本的民俗事象研究,而是标本兼顾的民俗事象研究。由于这种研究注重研究对象与生活、社会、历史的多方面的关联,其研究的结果应会有很强的当代性和现实性。
(注释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2008年第3期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
下一条: ·[郑培凯]昆曲传承与荷马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