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
  作者:赵宗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1 | 点击数:4951
 

     花儿是广泛流传在大西北广袤土地上的民间文艺经典性代表作,因为她的歌词结构和音乐风格的明显差异而分为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两大流派。岷县则是洮岷花儿的核心流行地之一,在西北花儿的传承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国内整理出版的花儿成果尽管已经数以百计,但具体深入系统地专题式调研,且能科学规范整理的成果却为数很少,我常引以为憾。所以当看到张润平先生等人将近1300页厚的《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书稿时,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厚重感。

      由于种种机缘不巧,我多次错过了去岷县做花儿田野的机会,但对岷县似乎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我关注于西部诗歌史的拓荒研究,在全国各大图书馆查阅大量古籍文献时,屡屡看到关于临洮、岷州(即今岷县)的种种记载,感到这里的历史文化悠久古朴而博渊深厚,有些句子至今仍有记忆。比如我发现的明代高洪专门有描写农民演唱花儿情景的“青柳垂丝加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篇,经撰文介绍后被广为引用,现在算是人人皆知了。而在1984年我在北京发现的《甘肃竹枝词》,里面既有生动描绘岷洮河湟一带民众漫唱花儿的诗句:“男捻羊毛女耕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各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也有专门描写岷县多民族特点的诗句:“谩说岷洮容易治,汉回杂处又西羌。”正因为此,我从书本上对岷县有一种模糊而质感的认识。

      还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一度特别热衷于西北花儿的研究,并在青海师范大学开设了面向全校的选修课《花儿漫论》,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整体性系统研究论述西北花儿的专著《花儿通论》。因为教学与论述的体系性需要,查阅了一批有关洮岷花儿的文献资料,并与古籍文献、河湟花儿比较,对洮岷花儿做了粗略的梳理,并在《花儿通论》中作了介绍。当然,我的主要关注点是河湟花儿,所以对岷县花儿的研究和讨论很是粗疏浅薄,但这时我对岷县的认知已从综合的历史文化转向为洮岷花儿和二郎山花儿会的具象化认识。

      进入本世纪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申报开始,我当时作为青海省非遗专家委员会主任(虚衔)参与了整个申报工作,并在花儿会项目上力主同时申报多项,并撰写了分析陈述各花儿会不同文化个性的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互助县丹麻土族花儿会、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民和县七里寺花儿会等4个报告。文化部公布首批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除了青海的这4个花儿会,甘肃分别以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为标志的花儿会当然也荣列榜上,其中就有岷县的二郎山花儿会。这使我更加认识了岷县花儿和花儿会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尤其是在岷县文化学者及甘肃文化界的努力下,岷县花儿的传承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甚至大大先进于周边省区的花儿与花儿会。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岷县花儿还和其它“甘肃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国家级非遗代表作二郎山花儿会相互辉映,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空前提升,屡屡使我遥望钦佩。

      对岷县当代文化研究的认知则是前几年的事情。2013年春天,我应邀前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做客,在曹宏举社长的办公室,我在他的书柜里找了两本书想拿走,曹先生说本来这都是样书不送人的,但对我这个特别的好朋友则例外。他还从另一个书架上抽出另一本书给我说:“这本书很不错,也是我社出的,有时间可以看看。”我看书名是《西天佛子源流录:文献与初步研究》,第一作者叫张润平。到了夏天,在西宁的“花儿论坛”会上,和润平第一次谋面,更多地了解了岷县学者在花儿及其非遗文化保护研究方面的诸多贡献,他们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编辑出版了系列著作“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其中不乏佳著,如包孝祖、季绪才编写的乡土教材《岷县花儿》(分中学版和小学版)、季绪才编著的《岷州花儿选集》等。据我所知,花儿以正式出版的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这在其他省区是很少见的,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说明岷县的花儿研究人才辈出,已经形成了强势的学术团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陶立璠]“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宝卷研究 ——以《鹦哥宝卷》为例
下一条: ·[黄涛]作为民俗现象的民间语言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