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现有民俗学概论对学术和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当前民俗学概论的写作对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研究,对社会产生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过程的1980年代,学术界曾展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讨论,但一般都是在观念层面上进行,对作为生活文化传统的民俗与民众所进行文化实践的表现却很少顾及。此时,民俗学概论的写作刚刚起步,民俗学的话语还比较微弱,这是造成那一次文化讨论热潮还不够贴近生活的一个原因之一。也就是因为民俗学研究当时还不成大气候,民俗学者就激发起加快学科建设的热情,使得民俗学逐渐扩大了自己对学术界和社会的影响。再看今天,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脱离不开对民俗文化传统的理解,关于春节等节日民俗、村落社会中的家族制度和庙会民俗、民间艺术和工艺民俗等的调查和研究和媒体宣传,都已经不是民俗学一家来做的事情。这种文化观念和研究方向上的变化,自然离不开民俗学研究的影响,这中间就有民俗学概论作为基本读物对学界和大众的影响。本世纪以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很快就在各个地方开展起来,这也离不开民俗学多年调查研究所做出的学术准各,现有民俗学概论的概念和分类体系成为了这一工作所直接参考的学术根据。
现有民俗学概论对文化消费的经济生活也产生一定影响,这可以从旅游专业教学所用的民俗学概论上得到证明。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提供了巨大的平台,而民俗作为最直观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而受到所有旅游者的关注。于是,“民俗旅游”的兴起就带动起旅游学专业教学中民俗学课程的设置,我们看到已经出版多种在这类课程中使用的民俗学概论。这些概论大多以先前民俗学专业教学所用的概论为蓝本,同时也结合旅游专业教学特殊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比如增加对世界各国美食的介绍,或就民俗旅游产品设计要求提出意见等。不过,现有所有的民俗学概论都还没有将人们参与旅游的生活方式视为新的民俗现象来给予认识,这多少会减弱民俗学对旅游业发展和对旅游者行动的积极引导。
现有民俗学概论所发生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但是还必须看到,面对社会生活所发生巨大变化,现有民俗学概论还比较滞后,不能满足如何去解释人们生活方式所发生转变的需要。另一方面,尽管民俗学在调查研究和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却大多没有进入现有民俗学概论的视野。这些都使得现有民俗学概论对学术和社会的影响有所下降,也可能拖累整个学术的发展。
首先一点,现有的概论写作在民俗分类学上虽有建树,却不能明确指出任何一类民俗现象都是存在于具体生活时空之中,所以才具有与生活整体关联的意义和价值。按照目前这种过分看重民俗客观分类和模式说明的民俗学概论去进行调查研究,就容易将民俗事象抽离出地方生活的整本,也抽离出人类各种文明或社会与文化类型不断创造发展和相互交流的进程。这种看待民俗的习惯也直接反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之上,注重的只是个别文化形式的保护,却不关心现实生活整体的滚滚潮流与勃勃生机。保护一些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众的文化记忆而言可能具有一定导向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能替代民俗学通过研究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体认民众、参与社会发展的全部初衷。
其次,民俗调查应该以理解当地人对自身生活的理解为目的,这已成为很多民俗学者的共识,而且出现了很多体现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认识和成果都还没有被现有的民俗学概论给予表述。这影响到一些民俗研究者至今仍是满足于对民俗作形式上的记述,而对地方社会中的个人生活经历及其叙事毫无兴趣,不能通过民俗学的现场交谈而与主人一道共同感受生活变化的意义。民俗学者所关注的城乡关系变化、民间自治传统与公民社会建设等问题,大多体现出对普通民众生活与文化的关切,也体现出增进不同群体文化之间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的愿望。这些与时俱进的问题意识或者研究范式应该表述于新的民俗学概论著作当中。
第三,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城乡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动,新的科技手段和电子信息网络已全面渗入日常生活,使得人们的口常交往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在这种现实面前,如何考察城市化和信息化过程中的民俗文化,开展当代民俗志的调查和书写,这些都远没有被现有的民俗学概论所关注。如何将关注传统的民俗学与关注当下的民俗学统一起来,这既需要学者个人的主动探索,也需要民俗学概论的总结与提升。
结语
中国现代民俗学概论的学术建构和书写,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经历。早期的民俗学者从引进人类学派的民俗学概论到进行独立思考,特别是对民俗的性质、功能、分类体系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所进行的讨论,尽管文字有限,却达到了一定深度,为形成中国自己的民俗学概论而做出思想的准备。由于时代造成的各种原因,这项基础性的学术建设工作中断了近40年时间,直到改革开放年代才又接续下来并且取得了重要收获。
民俗学概论的书写事关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不仅会影响自身学术整体的发展,也会影响到相关学术界的研究,影响到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如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生活实践中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他国优秀的文化,这是需要民俗学去关怀的重要问题。现有民俗学概论所具有的一些理念、观点、方法,为当今文化自觉和文化交流的时代性需要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工具,发挥出一些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现有民俗学概论的研究与书写不能完全跟上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在学术理念上不能跟上全社会在当下所发生文化认同与文化交往的实践进程,也滞后于本学科所取得的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所以民俗学概论书写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尽可能地吸纳那些面对现实生活变化的民俗学研究的新思想和新经验,争取避免重复,做到与时俱进。
附:本文所参考1985年以来出版的中国民俗学概论书目
1.民俗学专业教学中的民俗学概论(14种):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陶立播:《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7年
陈勤建:《中国民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张余:《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苑利:《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鈤报出版社,2003年
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罗曲:《民俗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邢莉等.《民俗学概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2.旅游学专业教材中的民俗学概论(6种):
石英平:《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世满、王守恩:《中外民俗概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忠军、杨艺:《中外民俗》(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金海龙、田小彪:《中外民俗概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年
杨英文、祁向文:《中外民俗》(第二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
赵序、樊光华:《中外民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以上所列民俗学概论书目与已实际出版的民俗学概论书目或有差异,有待补充。)
(本文刊于《民俗研究》2017年第3期,注释从略。参考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