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熊威]放下城市的傲慢与无知
  作者:熊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6 | 点击数:2411
 

《朝山》  岳永逸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那神山庙会间

  不久前,随着图片、视频网上热传,易县奶奶庙“火”了一把。其粗鄙简陋的神仙造型、迎合当代的神仙制造、市场化的经营策略等,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一时间,揶揄、调侃和嘲笑铺天盖地,一些媒体也以承包制为题,“揭秘”了奶奶庙的经营之道。

  然而,嘲笑过后,我们仍然一无所知的是——

  奶奶庙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模样?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还是特殊个案?作为一种文化的乡土宗教,在当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

  理解这一切为什么发生,我们需要暂时放下城市精英阶层的傲慢与偏见,深入探究事物的根源。

  岳永逸教授的新著《朝山》,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这类事件。

  《朝山》通过对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神山和庙会的研究,为我们解读了乡土宗教的意义世界。和略带小资情调的精英们用俯视的眼光去看待乡土宗教不同,作者摒弃了“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等污名化的标签,从民众自身的视角,去感知他们的信仰世界、道德文化、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从而探究庙会背后的社会文化土壤、发展变迁过程和内在生长机制。

  岳永逸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长期从事庙会文化研究,《朝山》是他“庙会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前两部作品《灵验·磕头·传说》和《行好》,聚焦于家户、村落和乡镇范围内的庙会实践,关注乡野庙会在当下的发展现状和内在演进逻辑,以及民众的情感实践过程。《朝山》则将研究视域拓展到区域中心型的神山、圣地,诸如妙峰山庙会、苍岩山(苍山)庙会、圣城旧京的庙会等。

  妙峰山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圣地”,见证了中国民俗学发展历程,顾颉刚、钟敬文等学术大家都曾以妙峰山为研究对象,并生产出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民俗学的发展轨迹。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妙峰山庙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朝山》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在岳永逸看来,庙会表面呈现出来的是朝圣进香、吃喝玩乐,实际上是一种与农耕文明、乡土中国对自然的顺应、敬畏相匹配的精神性存在,关系到人生仪礼、家庭伦理、道德义务、历史记忆、群体认同、交往技艺和审美认知。在政府管理、利益驱动、非遗项目等“外衣”的包裹下,妙峰山庙会出现了一些变异和异化,但是其庙会的精神实质仍然延续了下来。因此,即使我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庙会却没有消亡和灭绝,反而表现出了一定的生命与活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该书也深入探讨了庙会在当下的具体运作实践。通过苍岩山庙会的“承包制”管理,揭示了政治语境、信仰实践、香火经济与旅游休闲、管理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互动也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苍岩山庙会个案,人们看到了“被承包的信仰”背后的历史逻辑与现实照应,以及其所关涉的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现代民族国家构型等问题。

  易县奶奶庙的案例,同样切合《朝山》中的研究范式。它告诉读者:看似粗鄙的奶奶庙,其实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庙中那个手握方向盘的车神,或许令我们不禁捧腹,可是,当我们在后视镜挂上辟邪的红丝带、在车窗内系上平安符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这种行为和车神崇拜是基于同样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逻辑?

  民俗学研究的一项基本要求是田野调查,通过与研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而理解他们的生活。因此,要求研究者放下知识的权威与自信、放下城市的傲慢与无知、放下精英的身段与架子,从民众的认知、情感与逻辑去感知农村生活的意义世界。《朝山》正是岳永逸教授经年累月的田野调查的结果。

  这样一本书,当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超越简单的价值评判,重新理解身边的世界。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9月26日24版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王炎]文明比较,还是文化偏见?
下一条: ·面向大地的学术之路日趋辽阔
   相关链接
·[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岳永逸]器具与房舍:中国民具学探微
·[李华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图景及其动力学·[岳永逸]“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
·[岳永逸]故事流:历史、文学及教育 ——燕大的民间故事研究·岳永逸:《举头三尺有神明——漫步乡野庙会》
·[岳永逸]庙宇宗教、四大门与王奶奶 ·[岳永逸]学术“同工”杨堃的批评
·[岳永逸]社会组织、治理与节庆:1930年代平郊的青苗会·[岳永逸]孙末楠的Folkways与燕大民俗学研究
·[岳永逸]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岳永逸]保守与激进:委以重任的近世歌谣——李素英的《中国近世歌谣研究》
·岳永逸:平常老是感叹的“天哪,老天爷”,猛然耸立在了我面前·[岳永逸 蔡加琪]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与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
·[岳永逸]重述中国神话 轻学术、文化传承与自我救赎·[岳永逸]教育、文化与福利:从庙产兴学到兴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