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孙云春 姚周辉]试论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民俗文化
  作者:孙云春 姚周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2 | 点击数:5965
 

      其次,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

      大众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涉及到民俗文化,这些内容的传播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以春节文艺晚会中的《俏夕阳》节目为例。《俏夕阳》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演出,使皮影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春节联欢晚会之后,许多媒体围绕皮影、皮影戏的历史、工艺、传承状况等各方面内容作了大量的介绍。通过这些节目,很多民众了解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这种强大的影响效应是民俗文化单纯依靠口耳相传的传播与传承模式不能达到的。在今天,不可否认,大众文化形式已经成为民俗文化传播传承的一种方式。

      又如苏州旅游区中的绣品店铺。在苏州的旅游区中,可以见到很多出售苏绣成品的店铺,通常称为“绣坊”在这些店铺中,绣品以广告和商品的形式出现,成为旅游区中别具特色的民俗景观。还有一些店铺甚至将养蚕、抽丝、织布、刺绣等各项工艺流程全部展示在店铺之中。很多游客在这些店铺中饶有兴趣的观看询问,也有很多游客购买绣品并带回去作为礼物或装饰品。这种生存于旅游业中的民俗文化一方面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一方面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

      第三,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也逐渐运用于民俗文化。

      大众文化作为具有商业特征的文化,产业化是其重要的运作模式。近年来,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也逐渐成为一些民俗文化的运作方式。这方面的实践范例很多,我们仅就潍坊风筝节作一分析。风筝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民俗物品之一,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使风筝卷入了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之中。在传统社会中,风筝是一种具有娱乐功能的民间工艺品,而在潍坊风筝节中已它更是商品、宣传品。通过产业化的运作,风筝文化的传播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纪念品、研讨会、比赛、旅游、广告、新闻等多种新的方式。我们难以辨认,风筝节中的风筝还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俗文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经过这一系列的运作,风筝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与继承,风筝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许多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已经被有关部门做成了大众宣传材料,如书籍、画刊、电视片、光盘等。通过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传播,这些民俗文化跨越空间和时间,更为广泛的被人们了解、认识。这种传播甚至能引发人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从而成为民俗文化的另一种传承方式。虽然大众媒介传播的民俗文化或多或少的加入了制作者的思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第四,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态度影响了民众对民俗文化的态度。

      电视节目、通俗报刊等大众文化中体现的对民俗文化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广大受众的观念。在 2005 年中央电视台的西部民歌大赛以及 2006 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媒体对来自田野的民间歌唱艺术做出了很高的评价,随后,很多电视台、报社纷纷关注民歌这一民俗文化,揭示并强调民歌艺术的价值,这种引导改变了很多民众对于民歌艺术的看法。正如 2006 年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组冠军李怀秀所说,家乡的青年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青年歌手大奖赛,认识到了民歌艺术不再是一种落后的艺术,并且已经开始喜欢民歌了。大众文化对民众的影响经常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判断之中,专家、主持人等知名人士的言论对于普通民众有着很大的诱导作用,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众文化所宣传的观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王杰文]日常生活与媒介化的“他者 ”
下一条: ·[丁阳华 韩雷]论民俗学中的“生活世界”
   相关链接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李楠 郭鹏宇 赵颖航]文化遗产聚落概念的提出及建设理念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