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赵千 王其领]“非遗”保护向何处去?
  作者:赵千 王其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9 | 点击数:2667
 

      二、几点思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较好的原因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大,知名度高。宣传的好坏是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也是群众有没有保护意识的初端。如八仙传说这一神话传说被广泛的口头相传,并且一些戏曲等曲目以八仙传说为题材改编而成人尽皆知,另外,依据八仙传说的故事建立了蓬莱阁、八仙渡等知名旅游景点更是吸引了大批中外游人,更加扩大了八仙传说的影响力;海阳秧歌由于其独特的创新精神以及灵活自如的表现形式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愉悦方式,由于兴趣的原因,秧歌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政府重视、市场开发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政府对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制定相关文化政策并给与资金支持。有些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开发出版的图书、音像、影视作品,建立的旅游胜地,名人故居等不仅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到一种极大的宣传作用,比如蓬莱阁景区将八仙传说很好地融入其中,海阳市最近合拍了电视剧《大秧歌》。

      3.传承后继有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传承人对于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的热爱,全身心高度投入的情怀以及一心想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扬的忠贞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存在并且可以得以延续生命的源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不足的原因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效机制。政策的制定没有做好落实,资金的设立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上有政策有时却得不到民间反馈的信息,无法形成从政府到地方再从地方到政府的有效反馈机制,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困难。

      2.大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不仅薄弱而且缺乏具体的行动。很多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也没有理解文化存在的潜在价值,即使对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采取冷漠的态度,认为保护和传承没有太大的意义,缺乏实际行动。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转换成经济效益。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受到了经济冲击,起初单单以兴趣为支撑在当代的社会已经很难维持下去。多数艺人的演出也转化为只为了金钱而表演或者出面献技的恶劣态势,因而减少了演出的人群,缩短了表演的时间,使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偏离了其原先的发展轨道。

      4.没有面向人群,群众基础不好、难于市场开发。以蓝关戏为例,该戏种在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几乎没有人再传唱了,处于即将灭绝的边缘,尽管国家在图书出版方面投入资金,但是出版的图书也没有引起世人太大的关注,虽然蓝关戏的剧种及唱法以《东游记》和《西游记》为主要内容,但是由于目前多媒体以及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冲击已没有太多人喜欢观看这样演出形式;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得不到重视开发,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很少人能停下来加快行走的步伐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潜在价值,多数的媒体公司也只是出版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节目,以上多种原因造成了蓝关戏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即将灭绝的边缘。

      三、方向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延续民族传统,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等。文化是一棵树,不是一架机器,需要的是细心的照料和精心的呵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远无法恢复和再生。

      应当认识到,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很丰富,但也很脆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大多处于濒危状态中。因此“非遗”保护究竟路在何方?在“非遗”保护中我们是不是走对了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参与还是政府主导?是不是一些处在濒临灭绝的而且与这个社会的发展相去太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太大的保护意义呢?今后是应该发扬和传承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文化的创新?总之,“非遗”保护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本文原载:《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2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孙非寒]谈海州五大宫调保护
下一条: ·[袁曼琳]保护非遗,需再造其当下生存自环境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葛颖娅]非遗表演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陈奕青]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我国立法检视·[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