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丹珍草]《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作者:丹珍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8 | 点击数:8461
 

      二、格萨尔唐卡

      唐卡(Thang-ka)又称唐嘎或唐喀,系藏语音译词,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统唐卡多表现宗教题材,以藏传佛教和苯教内容为主。

      格萨尔唐卡在藏区和蒙古族地区较为常见,大多为单幅画卷,内容以史诗人物格萨尔大王和18 位战神、诸大将、王妃珠姆等人物形象为主,且主要以藏族传统的绘画技巧绘制。2003 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启动了“格萨尔王千幅唐卡”绘制工程。为完成这一巨制,绘制者亲赴藏区各地、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不丹、尼泊尔等国收集格萨尔相关资料,最终从《岭·格萨尔王传》中精选出73 部,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200 多个不同人物的形象用唐卡展现出来。[1]这套系列唐卡由1228 幅格萨尔唐卡组成,每幅高2 米、宽1.4 米,采用了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唐卡绘画流派“噶玛噶孜”画派④的艺术手法,集中展示了藏族传统绘画的写意艺术,融合吸收了汉族工笔画和山水画技法,并借鉴了印度键陀罗艺术。所有唐卡均采用优质浅色画布,绘画颜料全部采用天然矿物、植物制品。画师们根据脚本将人物故事分解成系列单幅画卷,选题、白描、修改、着色、勾线、渲染等,先后经过真金描绘、宝石抛光、锦缎装裱、配备镏金、银质轴头等八道工序。2004 年6 月1 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召开“格萨尔千幅唐卡项目专家评审会”,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等部门的三十多位领导和专家出席评审会,给予高度评价。

      2012 年3 月,由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编著的《格萨尔唐卡研究》(汉英对照)一书出版。该书收录的14 幅格萨尔唐卡,都是世界一流精品。其中,四川博物院藏的11 幅格萨尔唐卡,以数百个故事场景,描绘了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波澜壮阔的一生,每幅画面均有详细的藏文题记和内容解说。整套唐卡绘制精美,保存完好,堪称稀世珍品。另外3 幅分别为法国吉美博物馆(2 幅)和四川大学博物馆(1幅)所收藏。本书为四川博物院所藏格萨尔唐卡的首次完整刊布,并结合四川大学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收藏的格萨尔唐卡进行了综合研究。全书分概述、图录和专题研究三个部分,书末有五个附表。本书还收录论文三篇。第一篇是瑞士阿米·海勒博士(Dr. Amy Heller)的论文,追溯了格萨尔图像的来源,并对其历史和艺术史背景进行了探讨。第二篇是美国纽约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杰夫·瓦特先生(Mr. Jeff Watt)的论文,主要从图像学的角度,对格萨尔的图像及文本依据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四川博物院的11 幅《格萨尔画传》唐卡的图像内容进行了辨识和分析。第三篇是法国著名藏学泰斗石泰安1958发表的《格萨尔画传》一文,图像精美,对研究和鉴赏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书末有六篇附录,分别是:(1)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画传》唐卡文物信息一览表;(2)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画传》唐卡中央及上方三位尊神名称对照表;(3)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画传》唐卡主要故事内容一览表;(4)岭国三十将领一览表;(5)译名对照表;(6)参考文献。附录对11 幅唐卡的一些重要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归纳,一目了然,方便资料查阅,是国内目前研究格萨尔唐卡的重要资料。

      三、格萨尔音乐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民间诗歌的汇集。作为说唱文学,《格萨尔》史诗不是供阅读的,而是用来听或者观赏的,是诗的节奏与歌的旋律的结合。说唱艺人实际上是歌剧表演艺术家,他们通常头戴四方八角高帽,上插13 种羽毛,象征他们能像雄鹰一样飞遍四面八方。有的说唱艺人摇动双面鼓,有的手持牛角琴,有的只用双手比划,有的则很少动作,意在用歌声打动听众。有的说唱艺人在演唱前,必须向神祈祷,通过神灵的附身,将自己变成《格萨尔》史诗中的某个人物,最后再开始演唱。曲折的故事情节,动听的曲调,精彩的表演,对接受者来说完全是一种对综合艺术的享受,是藏族民间宗教精神和英雄崇拜情结的合二为一。有经验的说唱艺人,几乎为每一个人物都规定有几种曲调。这些曲调,有的雄浑,有的委婉,既适应于人物性格,又与故事的内容吻合。这种说唱、表演的传播方式,是民族固有的,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符合民族传统的审美方式。许多精彩华章如《天界篇》、《英雄诞生篇》、《降魔篇》、《地狱篇》等,几乎家喻户晓。

      《格萨尔》史诗说唱,更为真实地承继了藏族民间音乐的原生形态。早期研究《格萨尔》史诗说唱音乐的西藏学者边多先生是《格萨尔》史诗曲艺音乐和藏戏音乐改革的先锋。他认为,格萨尔音乐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和发展了佛教进入西藏之前藏族古老的说唱“古尔鲁”⑤,《格萨尔》史诗说唱中的《威震四海曲》、《雄虎怒吼曲》、《金刚古尔鲁曲》、《杜鹃六合声曲》、《深明首法曲》等曲调,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与“古尔鲁”十分相似。“古尔鲁”与《格萨尔》史诗说唱音乐同属一个艺术品种,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威武雄壮的强悍斗争之气势。《格萨尔》史诗说唱的音乐曲式结构与西藏其他民间歌曲的曲式结构以及“古尔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演唱时,旋律多变,不同节拍交替出现,“啊拉塔拉”衬词的运用(有助于艺人演唱时定调)等,同时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学者王石认为,《格萨尔》史诗的文学唱词和音乐的调式、节奏规律都是借鉴和吸收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西藏农业区和牧区广为流传的山歌、牧歌和强盗歌的内容和形式构成的。在说唱的唱腔中,民歌中的三段二句程式,正好反映了《格萨尔》史诗曲调的ABC 变奏曲式结构,与民歌曲式高度一致,同时,主段重复,或变化重复首段,为歌手即兴创作演唱提供了现成的结构模式,艺人或歌手只要根据这种程式填充具体词句,就可以完成其创作表演了。[2]

      《格萨尔》史诗音乐唱腔融合于藏族民间音乐风格中,唱腔极其丰富,川、青、藏地区的史诗唱腔曲调目前统计为一百八十余种,基本特征是旋律简洁、淳朴,具有吟诵性质和宣叙特征。词曲结合大多为一字对一音,音域并不宽,常在一个八度之内,旋律走向通常为级进或者同音反复,这种旋律特征便于《格萨尔》艺人的记忆与演唱。但受到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以及在流变过程中音乐的交汇,很多唱腔在旋律上有些差异。史诗说唱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依靠唱段部分表现,即唱腔的演唱。《格萨尔》史诗音乐唱腔可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与戏剧性唱腔。这三类唱腔的交替运用,更加完美地塑造了史诗人物的形象。许多《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之所以能深受藏区民众的爱戴,主要得益于其脍炙人口和丰富多变的唱腔。诗与文、韵与白交相辉映,有散文化的叙述,有自由体和格律诗般的吟唱,演唱风格多种多样,语言通俗流畅。人们在草原上、帐篷里,可以整天盘坐在那里,倾听格萨尔“仲肯”⑥汩汩如山泉般不间歇的说唱。光怪陆离的古战场,浩浩荡荡的英雄群体,雍容华贵的古代装饰,斩杀妖魔的痛快淋漓,还有格萨尔王春风得意的战史、情史等等,在艺人华美、幽默的说唱里,使人们得到了无比的愉悦和享受。《格萨尔》史诗音乐带着鲜明的时代和文化印记,从远古走来,宗教音乐与原始信仰相伴发生,并且在祭天祭神的宗教仪轨中契合着神秘,以超自然的巫术行为与音乐、舞蹈和图腾崇拜相结合来诠释人类的初级信仰。

      《格萨尔》史诗中众多的人物唱词遵守着一个约定,即在唱正文前一定要颂赞主人公所信仰的诸位神灵,让这些神灵来加持、护佑。这些唱词都有固定的声腔。史诗中涉及各类人物形象的曲调更是数不胜数,运用唱腔诠释人物的感情与愿望。比如,通过史诗中不同女性人物的不同曲调唱腔,我们可以“闻腔而知其人”,其中《杜鹃六变调》、《云雀六变调》等曲调是典型的女性唱腔。在史诗文本中,需用大量笔墨塑造格萨尔王妃子的形象,而音乐表达则更直接、准确、传神。珠姆的唱腔,曲调宛转动听,细腻深情。她熟悉酿酒,一首《酒赞》把酿酒的制作说得十分周详;她精于养马,一首《马赞》,将马的优劣分析得头头是道。她的曲调有《九曼六变曲》、《鲜花争艳曲》、《车前宛转曲》、《永恒生命曲》等等。格萨尔王的次妃梅萨崩吉是红色金刚帕姆转世的,是集美貌与智慧为一身的女神,在格萨尔修炼大力降魔法期间被黑妖鲁赞强抢为妃,九年之后被格萨尔王救出。在嘉地有妖尸作乱时,她与岭国七姊妹前往木雅取降妖法器“三节爪”。为解救岭国七姊妹,委身于玉昂敦巴,后被格萨尔王救出。安定三界后,同格萨尔王返回天界。她的特有曲调是《阿兰妙音六变曲》、《琴声宛转曲》等。同样是格萨尔的王妃,北地女将阿达拉姆系岭嘎布北方魔国黑妖鲁赞的妹妹,实际上是肉身空行母的化身。她为格萨尔王的声名所倾倒,协助他降服鲁赞,解救梅萨。阿达拉姆武艺超群,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一生追随格萨尔东征西战,不断杀戮,因而死后被阎罗王打入十八层地狱,最终亡魂被格萨尔王救出,得以超度,升入天界。她的特有曲调便是极符合她女战神形象的《北音流转曲》和《母虎短怒曲》等。

      格萨尔音乐是唱腔、演唱、传承三位一体的音乐生产方式,对《格萨尔》史诗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格萨尔》史诗说唱音乐的研究,主要是运用音乐人类学与音乐民族志方法对《格萨尔》史诗的音乐遗产进行观察、分析、阐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探讨青藏高原藏民族的音乐文化现状及经验,对史诗的音乐文化予以多方位研究,能够实现保护《格萨尔》史诗音乐文化遗产的目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李连荣]百年“格萨尔学”的发展历程
下一条: ·[诺布旺丹]《格萨尔》史诗的集体记忆及其现代性阐释
   相关链接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罗文敏]组材: 集与散——《伊利亚特》与 《格萨尔》的情节结构
·[宁梅]藏族“鲁母化生型”神话的大传统传承·[刁统菊 骆晨茜]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传承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高志明]民间文学当代传承的特征·《格萨尔》史诗藏译汉名词术语进入规范化阶段
·[王卫华 孙佳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传承 ·“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学术论坛举行
·“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论坛会议手册·[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
·“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论坛邀请函·[隋丽]互文与传播:基于多媒介形态的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研究
·[丹珍草]《格萨尔》文本的多样性流变·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2018中国青海《格萨尔》史诗系列活动在青海成功举办
·[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