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有温州,西有河州 (费孝通)
——题记
温州商业,搞大搞强走向了世界;河州民贸,史有传统,推至内外时代之需且具可能。商贸通达,文化相跟随,交往、交流,和谐交融。此乃平等互化(transculturation),无弱肉强食之同化。这是丝路经验与精神的史证。既含空间概念(地缘、地名),也涵人的因素(族群、传统之兼容)。
临夏,历史上一度是以“旱码头”、“茶马贸易”而驰名的高原名城——枹罕、河州。近看,因其地位于历代游牧与农耕族群间的邻里相连,而“得地势之形胜”;仰望,更连地缘丝路古道,在一体神州大地上为生存、生息,需商贸始交往,故显“河州”之地“犹有河湟可下鞭”(杜牧诗句)之认同。这是中华历见不鲜的存在、接续。由此,关于河州任何内外报道、著述,在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牵动民族关系大互动之当今,尤其更引发出东西南北各路方方面面无尽兴趣。史在鉴今,中华文明之宝贵史迹资源,须审视,需总结,新时代,担当与使命的机遇。
这是一本内容和深度尚存空间,却也值得问世的书,尤其适时于中国西北地区。
这是一本分量并不算重,但也非轻而易举之作。因为之前里外条件都得期待,不经怀胎十月一定难以成形,所以腹稿酝酿到孕育起步都甚早,最近也历两代人的悉心张罗,这还不算举意在内的真正更早首代人的“向往”。那个年代高挂的是“青天白日满地红”,光天化日不打灯笼却不见天地人,想有个“中国是大家,别分你我他”的盼望,也不过是一种永等不来的善良“念想”。那时源于帝制后的“民国”,历史出现拐点:门外列强要瓜分;门里家国出“总裁”,便从“天子”到独裁,只认“黄帝子孙”,带反“犭”旁群体,不享“民国”之“国民”自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幸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博大精深!当今呢,“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已经无需多嘴便明白,反正由昔至今总有人不让中国人圆一个自己梦!但是,仅中华而言,“河湟”之地也罢,“河州”之人也罢,其根,皆乃“在河之洲”人也。大家都是黄河母亲的儿女,千真万确的史传,使“中国梦”谁也无法撼动!中国史的特色,非专修,必糊涂一世!不伪也。
这样说来,这书是一本有用的书。其用处一在,它除1949 年前官史里凤毛麟角的点滴采用外,全书内容基本多为现场亲临调查所得,口述者都可作为其中所述当地庶民的“见证”,或听证人,或自然传承人。内容具真实性。其用处二在,作者系当地人,不仅就是那时那个“八坊人”的后代,还是当地之前俗语所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回回家的女性!作者的这个身份,按当年社会记忆一项,就有点不言而喻的意思了。好在,她不无视“他者的视阈”。那就看好她如何来说吧。专业训练使笔者从自我的狭隘“死胡同”里迈力走到开阔的他者心灵高地。其用处三在,这些叙说,在今天当地人,甚至当地其他民族读者看来,不一定会发现特令人惊讶莫名的“内幕”、“爆料”和“亮点”。即便真如此,对更广大的域外读者言,那就不同了,最少会让他们惊喜:哇,原来这样!当年怎会冒出那么多的匪夷所思和猜测呢?真是吃饱撑得慌吗?——此一时,彼一时也。这就是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
别忘当初,历时存有不解,“误读”、“误解”、“误会”,久了就为成见,成见不解,积非成是。失去互信(mutual trust),难免猜测……
是的,时间、过程、人——不同阶段我们演绎出了一出出的悲、喜史剧。其中,就有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故此现有跨文化交流之必要,也有“交流”补课的需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