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渔船是小岞人龙崇拜的具象化实体。小岞渔船的建造法式以及日常养护方式,显示出作为实体崇拜物和生产工具统一体的渔船,其内在象征性与外在客体性的耦合是持续不断的。在处于闽南海洋社会的小岞,龙信仰深深嵌入渔民的生活世界,龙灵(神)、渔船与船主三者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在“中心-边缘”的视角下,这种龙崇拜在内涵上区别于传统农耕社会中受到封建王权操控的龙神信仰,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类型意义的信仰形态。
关键词:龙信仰;具象化;渔船;龙神崇拜
作者简介:郑伟斌,福建诏安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族群与区域文化。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龙信仰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先民的观念中,龙是一种能够上天、入水和具有施云布雨法力的神兽。因此,龙通常被归类为水神、雨神,受到民人的崇奉。龙信仰在我国民间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过,由于地域人文类型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差异。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耕地区,人们对龙、龙王的崇奉更多的是源于龙的雨神、水神神格。在这些地区,龙(神)信仰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人们兴建龙王庙祀奉龙王爷,在水旱灾害时举行驱旱止雨的仪式。而在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海洋社会,渔民常年搏命于海上讨生计,他们心目中的龙神是不惧风浪,能够自由游弋于水中的神兽。渔民因此以象征的方式将龙信仰物化为船,期望能够获取龙的神力,让自己的讨海生活得到护佑。具体而言,海洋社会的人们通过高度仪式化的造船法式具象化了龙神,龙神附体于作为“木龙”的渔船之中,使其成为具有神圣意义的崇拜物和生产工具的统一体。
龙信仰如何具象化于渔民的生产工具(渔船),并由此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对于具象化(objectification)这个议题,Gell和林玮嫔等人对神像的研究曾有过深入的讨论。Gell在研究神像的“力”(agency)时,从内在(internal)与外在(external)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他所指的内在涉及一个原本无生命的偶像如何在神圣化仪式中被赋予人形与灵魂的方式,而外在则是神像经过圣化仪式被活化之后,如何进一步嵌入到人类的社会网络,成为一个社会的行动者(social agent)。林玮嫔同样从内在与外在的角度检视台湾汉人神明具象的象征过程。但她在Gell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台湾汉人的神像除了有Gell所说的形体化、进入信徒的社会网络的属性,同时还具有地域化和在地化的意涵。她还强调,台湾汉人所认知的“灵力”这一概念是在汉人的人观以及五营空间概念的基础产生的。在本文中,我将同样借鉴Gell等人引入的“内在”与“外在”这对概念,对闽南小岞人的渔船进行分析。我将通过小岞渔船的造船法式以及日常养护行为来说明,作为生产工具的渔船,如何在建造的仪式过程中被赋予形体和灵魂,成为“龙灵(船灵)”驻守的具象化的物质形体,之后又如何进入渔民的生活世界,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互动和牵连。在此基础上,我还将透过“中心 – 边缘”的视角检视闽南海洋社会的龙信仰,从社会文化类型的角度讨论海洋社会的龙信仰与农耕社会的区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