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当下互联网中的代言体现象及由此形成的箭垛式人物展开了考察。我们看到,当代互联网上之所以流行“托名传言”,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网民大众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为了借名人的光环增强表述的权威性与吸引力,网民以“量身定做”的方式来编造名人语录。代言体的生产过程也是与新箭垛式人物堆垒的过程,两者在类型与风格上也有着鲜明的对应关系。尽管代言体的内容很可能流于空洞,但都非常注重修辞,形式感都很强,文体特征也很鲜明。由此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施爱东提出的“网络谣言的语法”这一概念,他认为网络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具有可外在识别的结构、语法等形态特征。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情况下,网络代言体编造者的目的越明确,箭垛式人物的形象就越扁平,代言体表达的意义就越极端,文体特点也就越鲜明,名言语录也就越具有辨识度,而其伪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箭垛式人物的“扁平度”成为我们辨识名人名言真伪的重要参考系。
限于篇幅与笔者的能力,本文只是对网络代言体和新箭垛式人物展开了初步的考察。对于这一现象,还有更多可供深挖的内涵,如伪名言编造时的文本处理策略、互联网传播技术对伪名言传播的影响,以及辟谣者掀起的代言体戏仿热潮等只能留待他文探讨了。
参考文献
[1]“新蜂女子车队经理李鹤”腾讯微博言论,http://t.qq.com/p/t/101145087779068,发表时间2012年2月17日,浏览时间2017年2月26日。
[2]段暄腾讯微博言论,http://t.qq.com/p/t/109554127141206,发表时间2012年2月17日,浏览时间2017年2月26日。
[3]诸葛漪《网络“名言”傍大腕名人惨成“鸡汤盆”》,《解放日报》2012年4月9日,第10版。
[4]为了行文的方便,下文以“新箭垛式人物”指网络代言体中的指箭垛式人物,用“传统箭垛式人物”指代传统民间文学中的箭垛式人物。
[5]仅见魏泉《网络时代的“谣言体”——以微信朋友圈为例》,《民俗研究》2016年第3期,第92-100页等少数几篇研究涉及。
[6]“曹国洪微谈”新浪微博言论,http://weibo.com/2876127394/AwIsJ6kUY?refer_flag=1001030103_&type=comment#_rnd1488941376352,发表时间2014年2月14日,浏览时间2017年2月28日。
[7]“佰思简历网” 新浪微博言论,http://weibo.com/2709434787/DrqZAwkNQ?type=comment#_rnd1488767660476,发表时间2016年4月17日,浏览时间2017年2月28日。
[8]“MOKA明信片”新浪微博言论,http://weibo.com/2360073231/BBYv0Dzpt?type=comment#_rnd1488767894156,发表时间2014年12月22日,浏览时间2017年2月28日。
[9]﹝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95页。
[10]﹝美﹞小保罗•F•博勒、约翰•乔治《名言,他们从没说过》,朱廿一、马忠元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11]参见﹝澳﹞P·大卫·马绍尔《分析作为一种文化权力形式的名人的工具》,邓伟译,陶东风、杨玲校,杨玲、陶东风主编《名人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86-112页。
[12]方枪枪是根据王朔小说《看上去很美》改编的同名电影的主人公,由童星董博文扮演。
[13]腾讯网编辑《全世界名人都是中国公知?》http://view.news.qq.com/zt2012/pushi/bak.htm,发表时间2012年6月19日,浏览时间2017年2月28日。
[14]腾讯网编辑《全世界名人都是中国公知?》,http://view.news.qq.com/zt2012/pushi/bak.htm,发表时间2012年6月19日,浏览时间2017年2月28日。
[15]“自由之彤”新浪微博言论,http://tieba.baidu.com/p/3283804892,发表时间2015年7月30日,浏览时间2017年3月2日。
[16]黎宛冰新浪微博言论,http://weibo.com/1195690375/CsLvtwJU1?from=page_1035051195690375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发表时间2015年7月25日,浏览时间2017年3月2日。
[17]﹝澳﹞P·大卫·马绍尔《分析作为一种文化权力形式的名人的工具》,邓伟译,陶东风、杨玲校,杨玲、陶东风主编《名人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101页。
[18]“丹青有话说”新浪微博注册信息,http://weibo.com/p/1005051222264187/info?mod=pedit_more,注册时间2011年6月22日,浏览时间2017年3月2日。
[19]“丹青有话说”新浪微博言论,http://weibo.com/1222264187/AFcwTASmf?from=page_1005051222264187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488943375354,发表时间2014年4月11日,浏览时间2017年3月2日。
[20]“骑士v_”新浪微博言论, http://weibo.com/2431326785/EfHECESg7?refer_flag=1001030103_&type=comment#_rnd1488773225972,发表时间2016年11月2日,浏览时间2017期3月4日。
⑰﹝法﹞雨果《悲惨世界》(下),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1254页。
[21]“严正新漫画”新浪微博言论, http://weibo.com/3865141548/EphrO1JGq?refer_flag=1001030103_&type=comment#_rnd1488773328935,发表时间2017年1月4日,浏览时间2017年3月4日。
[22]林楚方天涯社区·关天茶舍栏目言论,http://bbs.tianya.cn/post-no01-23400-1.shtml发表时间2002年7月21日,浏览时间2017年3月4日。
[23]王伟杰《多面性“箭垛式人物”的形成原因及其启示》,《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第109页。
[24]周扬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1,第68-69页。
[25]王伟杰《多面性“箭垛式人物”的形成原因及其启示》,《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第104-109页。
[26]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是针对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言的,而箭垛式人物则是多个文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合并而成。两者指代的范围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故而此处借用了福斯特的这对概念。“圆形人物”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与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关于“圆形人物”的介绍,参见﹝美﹞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62-71页。
[27]“扁平人物”指的是那些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形象表现夸张化、漫画化的叙事人物,这类人物的性格是定型的,不会发展变化。关于“扁平人物”的介绍,参见﹝美﹞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57-62页。
[28]转引自小贝《真假名人名言》,《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1期,第47页。
[29]施爱东《网络谣言的语法》,《民族艺术》2016年第5期,第109-115页。
原文发表于《民族艺术》2017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