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也有着深层次的关联。今天,一些民间弹唱艺人在开始达斯坦叙事诗演唱之前,也会借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之名,用《福乐智慧》中的诗句教育年轻人远离恶行。现代信息手段的增强,使民间弹唱艺人获取新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主流媒体的关注点,在口头传统的当下实践中主动介入到维吾尔古典文化遗产的推广之中。这拉近了他们的演唱活动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距离,而且借助维吾尔古典文化遗产本身的思想性,他们的演唱内容得到升华。
而维吾尔诗人也充分利用民间麦西热甫活动举办“游园麦西热甫”,朗诵优素福·哈斯·哈吉甫的诗篇。2009 年,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附带光盘的图书《中国维吾尔麦西莱甫》,光盘中就记录了2008 年8 月在乌鲁木齐举办的“游园麦西莱甫”的朗诵语音。为了更加有效地传播《福乐智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部门节选《福乐智慧》中的经典诗句,作为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维吾尔文)的必修内容。2015 年,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姚科和新疆电视台著名配音演员、朗诵家阿不都克义木·伊敏用汉语和维吾尔语朗诵的《福乐智慧》诵读版。而在网络上流传的用维吾尔语朗诵的《福乐智慧》则已经通过微信远播中亚,让《福乐智慧》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福乐智慧》之所以受到周边突厥语民族和国家甚至更遥远的阿拉伯埃及的高度重视,不仅因为这部著作运用了突厥语民族的哲学精神诠释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还因为这部书融合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多元与互鉴品性,并对如何树立人生目标,如何完善道德修养,如何治理国家,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这些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时至今日,这部古典遗产所凝聚的公正、幸运、智慧及知足观念,一直是相关国家和民族普遍尊崇的伊斯兰伦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文化和谐和遗产共享的动力。
三
在维吾尔文学史上,艾里希尔·纳瓦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诗人与学者,他的成就甚至开创了整个突厥语文学的新时代。艾里希尔·纳瓦依(1441-1501)出生在阿富汗赫拉特一个维吾尔家庭,12 岁开始写诗,17 岁便享誉诗坛。他精通突厥语与波斯语,享有“双语诗人”美誉。他用波斯语写的诗,署名“帕尼”;用突厥语写的诗,署名“纳瓦依”。纳瓦依31 岁的时候在帖木儿王朝苏里坦·侯赛因·巴依喀拉执政时担任宰相,四年后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愤然辞官,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很多,流传至今的有46,000 行的《四卷诗集》和52,000 行的《五卷诗》等30 多部文学、哲学、语言学著作。他不仅是维吾尔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而且是中亚察合台时期文学的先驱和领军人物。
最能体现纳瓦依创作成就的是他的《五卷诗》,这是依据流行于中世纪中亚和东方的古典诗歌形式“海米赛”创作而成的。“海米塞”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有“五”、“五部”、“五卷”之意,始见于12 世纪波斯诗人尼扎米的《五卷诗》。一般要求有固定篇目的五部叙事长诗,依据规定的主题顺序构成。第一篇,哲理或劝谕性长诗;第二篇,英雄式爱情叙事长诗;第三篇,浪漫式爱情叙事长诗;第四篇,连环性爱情叙事长诗;第五篇,历史与幻想相结合的叙事长诗。由于这种体裁可以系统阐释诗人的思想,波斯、阿拉伯和突厥的诗人竞相模仿,形成“海米赛现象”。创作海米赛体诗歌要求创作者用新的思路和创作手法使用传统题材,不能因袭前人之作,因此对诗人的要求很高,是诗人艺术成就达到一定高度的表现。纳瓦依的《五卷诗》包括《正直者的惊愕》《帕尔哈德与西林》《莱丽和麦吉侬》《七星图》和《伊斯坎德尔城堡》。他的《五卷诗》被公认为中亚最负盛名的经典,在喀什噶尔、呼罗珊、撒马尔罕、赫拉特、布哈拉、费尔干纳、印度以及土耳其得到广泛传播。
纳瓦依《五卷诗》中的许多作品深受口头叙事传统的滋养,在其极其久远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又从书面欣赏回归口头实践。在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欢庆活动中,许多民间弹唱歌手都喜欢演唱《帕尔哈德与西林》的片段。在纳瓦依的诗中,帕尔哈德被描写为中国王子,这位王子情绪始终低迷。父王希望消除帕尔哈德的苦闷,带他来到金库,帕尔哈德被一个装有亚历山大魔镜的小箱子所吸引。为了拿到箱子的钥匙,帕尔哈德需要经历一次惊险的旅行。于是他历经万险来到希腊,从苏格拉底手里拿到了钥匙。回家之后,帕尔哈德从魔镜里看到人们在疏通河道,并看到美丽的姑娘西林。帕尔哈德爱上了西林,踏上了寻找她的艰辛之路。当在亚美尼亚终于找到这位姑娘的时候,民间弹唱歌手唱道:
温柔的话语从她的朱唇间轻吐/痴情的帕尔哈德立刻不省人事。
她的美貌让他神魂颠倒呼吸加速/激动不安搅动着他脆弱的心房。
帕尔哈德浑身不停地开始发抖/爱情的愁苦不知是否从此没有尽头。
帕尔哈德与西林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并为维吾尔族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耳熟能详。纳瓦依作品中的许多人物的命运被人们津津乐道,人们不仅将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真人真事与纳瓦依塑造的人物进行对接,而且把纳瓦依融进民间故事之中,让纳瓦依成为智慧、善良、公正、忠贞、简朴的化身。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以及伊朗、阿富汗、乌兹别克、塔吉克等国家,民间弹唱歌手传唱着一首《纳瓦依与古丽》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纳瓦依一见钟情的姑娘古丽同时被国王看中,国王委托纳瓦依前去为他说媒。作为宰相的纳瓦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无奈地去为国王求婚。爱着纳瓦依的古丽选择了死亡,而爱着古丽的纳瓦依发誓终身不娶,以坚守对古丽的爱情。
纳瓦依品性善良,心态温和,真诚无私,慷慨助人,是道德的楷模。他写了许多爱情叙事诗,自己却孑身一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公益事业,把国王赏赐给他的土地捐给社会,并出资在上面兴建了行政大厅、经学院和医院。他还捐助许多艺术家和学者完成并出版他们的学术专著,为赫拉特的文化发展竭尽全力。他对社会的这些奉献,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最能体现纳瓦依真性情的是他的《四卷诗集》,[11]分“童年的奇趣”、“青年的异珍”、“中年的美质”、“老年的收益”四个章节:
东方出来的月亮驱使我心灵的鸟儿/经常转向日出之国那边展翅飞翔(《四卷诗集·童年的奇趣》)
令人毁灭的忧愁负担虽然使我佝偻腰弯/我却从她留下的足迹中找到生命的历程。(《四卷诗集·青年的异珍》)
这是什么爱情,我的一切变成虚幻/仿佛闪电将我叹息之烟铺展在蓝天。(《四卷诗集·中年的美质》)
尽管世界是这样美丽的花园/然而点缀的花儿却不会长久。(《四卷诗集·老年的收益》)
纳瓦依把人生比作一个跌宕起伏的乐章,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节奏应和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人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并关照到了自己,通过纳瓦依的诗歌,人们仿佛在一瞬间感悟了人生爱与恨、生与死的真谛。
《四卷诗集》以最适合抒情的双行格则勒诗体呈现。因充满激情和富于韵味,纳瓦依的格则勒诗被吸收进木卡姆,不仅成为最经典的唱词,而且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如十二木卡姆“乌孜哈勒”琼乃额曼的《序曲》唱道:
我被折磨的生命,向往着癫狂的原野/我真想一举把生计和家园全部葬送。
这残酷的世道将我变为尘埃灰土/莫让人们把我的尘埃当图蒂亚抹至眼中。
我不想让栖身坟园的穷人察觉我陵前的烛光/火星飘落蔓延无疑会把一切用具焚毁断送。
请别问我要去哪里,我早已身不由己/我把主宰自己的缰绳交给了厄运手中。[12]
纳瓦依及其作品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通过大型音乐套曲木卡姆而得到更大的提升。木卡姆是流传在广义的西域地区的一种大型音乐套曲,在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都有流行。10 世纪以后经突厥著名哲人阿·法拉比(870-950 年)、伊本·西拿(980-1037 年)和纳瓦依的整理规范,木卡姆在突厥语民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维吾尔木卡姆别具特色。在16 世纪叶尔羌汗国阿曼尼沙汗的倾力组织下,收集整理和规范了十二木卡姆,形成了维吾尔木卡姆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的结构形制。琼乃额曼意为“大曲”,苍劲深沉,蕴蓄无穷;达斯坦意为“叙事组曲”,流畅欢快,抒情优美;麦西莱甫则载歌载舞,把演奏推向高潮。经过整理的木卡姆,兼备了诗、乐、舞而焕发了新的艺术魅力。其后,维吾尔文人和民间歌手又将大量的纳瓦依诗歌填入木卡姆进行演唱,极大提升了木卡姆的人文精神。
维吾尔族木卡姆因地缘文化又可细分为喀什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等。其中哈密木卡姆以婉转抒情为特色,刀郎木卡姆以粗犷高亢为特色,它们表现了生存于两个不同自然环境中的维吾尔人对生命的不同感悟。正是因为维吾尔木卡姆承载了不同地区维吾尔人的人文情怀,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