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冯筱才:历史口述访谈的方法与实践
  作者:冯筱才 王子恺 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0 | 点击数:4810
 

      访谈是双向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互通

      与会的另一位研究者也谈到在采访前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对开展工作的好处,常有受访者很惊讶他们对许多事情了解得非常详细。冯筱才教授也说,访谈不应该只是从受访人那里获得信息,而应该要有“信息共享”的意识。他经常带上一些受访人可能感兴趣的材料送给他们,这种资料分享的意识很容易拉近双方距离。冯教授很重视在访谈过程中建立双方的信任,他强调不能把口述采访看作单向的信息汲取,而要视之为双向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互通的过程,这样口述访谈才不会变成一项冷冰冰的任务。

      那么什么是妥当的交流方式呢?有些访谈者喜欢访问中提出“是”或“不是”、“有”或“没有”非此即彼的问题,冯筱才教授认为这类问题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对受访者身份的标签化认识也会使我们的访谈显得封闭,这都给口述访谈工作造成负面效果。他主张访谈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启发性、开放性,不能只及一点,不顾其余。宏观评述性的问题也是刚从事口述访谈的研究者喜欢提出的,冯教授对此不大认同,他强调访谈中要遵循具体化、日常化、细节化等基本原则,提问的语言也应容易被受访者理解,访问者要努力尝试走进受访人的世界,理解他们的语言、事件、价值等,这样口述访谈才有可能获得有意义的历史信息。

      由于口述访谈带有很强的个人体验,冯筱才教授用了“情绪管理”这个词说明进行口述访谈时要注意的问题。建立起研究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同时也要避免完全移情,叙述者所讲的内容可能是一种主观性的表达,进行自我合理化是很自然的事,不过研究者可能要提醒自己不要把受访人的主观情绪当成了一种客观描述。另外一种情况是受访人的情感表达可能特别激烈,冯教授建议研究者们可以尝试性做些情绪疏导工作,因为一些过去积累下来的个人矛盾,可能与时代、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历史学者需要向访谈对象说明个人遭遇背后的时代性、制度性等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要开展专业历史学的口述访谈?

      冯筱才教授在讲座伊始说,自己过去经常用“口述历史”这个词,不过这可能会给人口述史是“真实历史”的误解,所以他现在更多使用“口述访谈”这个词了。如今,口述史学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社会上就已经有了各种口述历史研究的项目、机构,但是在他看来,很多“口述历史”只是在某种基调框架下进行讲述,或者为了某种立场寻找更多的证据。专业历史口述访谈的开展,仍有着自身的必要性和学术意义。

      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人普遍存在的好奇心和知识需求,冯教授把口述访谈看作一种历史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方法。这些历史信息不保存在常见的大量文献史料里,而是以口头和记忆为形式,它们同样有着留传后世的价值,因此需要专业历史学的介入。而作为与文字材料相对的一种史料类型,口述史料更多有关个人、家庭和日常生活,这正是文字材料常常缺失的内容。不但如此,文字史料中存在很多迷障,他提到自己做研究时也阅读过大量档案和报纸,但是逐渐对其中的一些历史信息感到怀疑,如果不进行口述访谈,就很难真正读懂史料,而且文字记录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它反映的是掌握话语权的人所愿意写下来的内容,更不用说很多历史信息根本没有文字记录,不进行口述访谈研究者几乎束手无策。

      冯教授说口碑传说也是一种历史信息的保存方式,他提到自己近期在浙江调查时,就听到许多在文献中很难发现踪迹的地方传说故事,我们能在文献中看到的过去,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同时,现代口述访谈研究有助于揭示历史信息和史料的生产机制,我们看到的文字史料往往已经经过了“结构化”,有一套时间序列和因果逻辑,研究者要能打破史料中的这些障碍,才能达到重建史实的工作,否则只不过是在复述文字史料的内容,这也是口述访谈给历史研究带来的帮助。

      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在口述采访中常见的困惑,他发现档案文献史料中说法常常在口述史料中得不到验证,但口述访谈也有很强的主观性,怎么判断孰是孰非呢?冯筱才教授指出,在处理史料时需要摆脱非此即彼的简单看法。档案史料也好,口述史料也罢,都一定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并不是因为口述访谈得到的历史信息和档案不一致,就完全否定了档案的“真实”。如果我们承认个人历史的重要性,那么对每一个人进行访谈所获得的历史信息,也一定是千差万别的,这意味着实际的历史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历史学专业口述访谈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发掘更多的历史信息来展现这种复杂性和魅力。

本文原载: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2017-09-09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郑振满:民间文献如何让历史研究“接地气”
下一条: ·刘永华:走出书斋,走进田野
   相关链接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王瑶]培田春耕节:历史文化名村的奇魅化展演·[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刘文江]传说研究的三种范式·[刘婷]从辽境香炉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镜像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
·[冯莉]论埃内斯托·德·马蒂诺的民俗观·[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
·[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影子记忆”的“箭垛”组合现象·[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