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冯筱才:历史口述访谈的方法与实践
  作者:冯筱才 王子恺 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0 | 点击数:4812
 

      【编者按】2017年8月26日—28日,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举办了“第一届地方文史高级研修班”活动。与一般高校经常组织的学术活动不同,本次研修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史志机构,常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工作。本次活动邀请到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并设有交流讨论、圆桌座谈等环节,让专家学者与地方文史工作者充分交流,互相学习。这里选择了研修班上五场专家讲座,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报道,文章已由主讲人审订。


冯筱才(主讲人)、阮清华(主持人)

      第一届地方文史高级研修班的专家讲座活动上,华东师范大学的冯筱才教授作了题为“口述访谈的方法与实践”的报告。他谈到近二十年来在很多地区从事口述访谈的经验,并结合在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介绍了自己如何为学生讲解口述访谈的工作方法,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文史工作者交流如何在历史研究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口述访谈的价值。

      口述访谈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

      冯筱才教授说,自己刚开设口述史研究的课程时,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应该比较轻松容易,听听老师口头讲过去的历史故事就够了,结果一上课发现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冯教授称自己的课是“实战演习”,会给学生布置紧凑的工作任务,一步步指导他们进行口述访谈的实践。每一次口述研究所需要的工作量可能不亚于进行一项专题学术研究,对一些重要的受访人可能要进行反复多次的访谈,访谈结束后的整理工作也同样需要大量时间,如果要整理出一份可以直接作为材料使用的访谈稿,投入的精力还得更多。

      准备口述访谈之前的背景资料就已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冯教授认为首先做好背景资料调查才能保证接下来的访谈步骤顺利进行。为了能够对访谈对象的身份、经历、人际关系等都提前有一定的了解,可能就得查阅档案、年谱、文集、方志、报刊等各种类型的文献,除了文字资料的准备外,冯筱才教授还谈到通过知情人介绍、或向地方文史研究者请教,都可以为访谈的资料准备工作提供帮助,另外现在信息发达,通过网络和数据库人们都能搜集到很多丰富的信息。他提到,有一些访谈对象可能自己已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在访谈过程中你提出某个问题时,他们可能就直接让你去看自己写的文字,如果没有事先读过这些背景材料,访谈就可能没办法顺利继续了,如果你已经读过了相关资料,那就可以进一步追问其中的细节,获得更多、更具体的信息。

      预访谈是增加对受访人了解的好方法,冯筱才教授认为预访谈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命史,进一步可以确定以后访谈的重点,也容易赢得受访者的尊重。一位地方文史工作者就介绍了自己访谈伊斯兰教徒的经历。她在工作中偶然结识了一位祖上有过五代阿訇的老人,非常希望向她介绍自己家族的历史,这位研究者虽然很感兴趣,但苦于对伊斯兰教文化了解得很少,第一次访谈就是简单交流受访人的经历,但是受访人讲述的很多东西自己并不完全理解,也没办法证实,她只好临时恶补,就同一个问题也要从多个角度反复采访,访谈结束后就查找资料,再提出新的问题,几个月后,这位老人称赞研究者对伊斯兰教文化的了解几乎都超过自己了。这大概是对一位研究者工作莫大的肯定。

 

研修班学员发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郑振满:民间文献如何让历史研究“接地气”
下一条: ·刘永华:走出书斋,走进田野
   相关链接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王瑶]培田春耕节:历史文化名村的奇魅化展演·[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刘文江]传说研究的三种范式·[刘婷]从辽境香炉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镜像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
·[冯莉]论埃内斯托·德·马蒂诺的民俗观·[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
·[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影子记忆”的“箭垛”组合现象·[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