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呼应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创世神话的起源离不开远古先民对自然环境和自身历史的思索。令邵原人自豪的是,创世神话不仅在当地民间口头广泛传播,而且存在一个比较集中的创世神话自然原型物群。当地人口中的自然原型物群主要指的是邵原镇小沟背地区。为传承当地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小沟背地区已经开发成了一个景区,如今是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一尊巨大的娲皇雕像。这是2011年当地为纪念女娲,传承创世神话而立。沿着景区道路前行,两侧是高耸的群山。一侧山名为待落岭,另一侧山名为鳌背山。中间流淌着清澈的河水,被当地人称为“银河”。据当地人介绍,待落岭西侧的山体上,有一个数十米高的“石人峰”,远远望去,其形状和古籍中的交尾图非常相似。而鳌背山的传说也颇为奇特。当地人说,颛顼与共工作战,怒触不周山,天柱折断,天塌地陷。女娲为救危局,砍下神龟四条腿,将天柱复立。神龟无脚,不能远游,就变成了一座山,后人称之为鳌背山。
两山之间的河流在当地演绎着女娲补天的传说,沿河溯流而上,被当地人称为“五色石”的石头布满河谷。五色石大小不一,大者如屋,小者似蛋卵,颜色多以白色为主,其他颜色散落于上。细细辨别,河谷中的五色石与两岸山体上的石头明显不同。当地人介绍,五色石就是女娲补天石,当地流传着“天上银河星星稠,地上银河彩石沟”的民谣。据济源市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会长翟明东分析,五色石与山体同处一地但质地不同,远古人无法解释,遂以女娲补天石来解释。在他看来,这为邵原是中国女娲神话起源地提供了一个佐证。
此外,女娲抟土造人也可以在小沟背找到自然对应物。在待落岭西侧,双石人南面,有一座娃娃崖,崖壁上布满浅黄色条状砂石,形状似儿童群聚,栩栩如生。翟明东介绍说,当地流传女娲当年在黄河边抟土造人,用藤条抽甩泥做人时,泥点溅在石壁上,成了石娃娃。娃娃崖在当地也被称为“祈子崖”,当地人有来此地祈子的习俗。
宇宙与人类起源是创世神话的重要内容。在当地人看来,无论是女娲神话的活态口传、自然遗存,还是古地名印证等,在邵原地区都有丰富的内容。在他们看来,邵原是创世神话的发源地,是女娲的故乡。
自然与文化为神话产生提供条件
神话是远古居民对自然现象及生活经验的想象与延伸。远古创世神话的产生与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从地理环境来看,济源市临近王屋山、太行山与中条山,南面黄河。在创世神话中,洪水灾害神话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分析,当地的“女娲伏羲避难创世”神话传说可能与黄河泛滥有关;而当地的山川地形亦契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从地理环境上考虑,具备创世神话产生的条件。
事实上,济源市邵原镇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有的考古发掘证实,在邵原地区发现了诸多历史遗迹。时间跨度涵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并出土了大量的史前文物。从地图上看,尤其是在济源市东部的古济水流域,遗址的分布更为集中。济源市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在远古时期,济源市以及邵原地区是远古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区域。
在关于女娲神话起源地研究中,古典文献是考察女娲神话信仰发生地的重要依据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记者梳理邵原地区文献资料过程中,古籍文献中很少有女娲起源或流传于此的记载,这或许因为在记载女娲神话的重要古典文献中,很少提及明确的地理方位。而这也为考察女娲神话起源增加了难度。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