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作者:记者 张杰 张清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9 | 点击数:6493
 

      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呼应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创世神话的起源离不开远古先民对自然环境和自身历史的思索。令邵原人自豪的是,创世神话不仅在当地民间口头广泛传播,而且存在一个比较集中的创世神话自然原型物群。当地人口中的自然原型物群主要指的是邵原镇小沟背地区。为传承当地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小沟背地区已经开发成了一个景区,如今是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一尊巨大的娲皇雕像。这是2011年当地为纪念女娲,传承创世神话而立。沿着景区道路前行,两侧是高耸的群山。一侧山名为待落岭,另一侧山名为鳌背山。中间流淌着清澈的河水,被当地人称为“银河”。据当地人介绍,待落岭西侧的山体上,有一个数十米高的“石人峰”,远远望去,其形状和古籍中的交尾图非常相似。而鳌背山的传说也颇为奇特。当地人说,颛顼与共工作战,怒触不周山,天柱折断,天塌地陷。女娲为救危局,砍下神龟四条腿,将天柱复立。神龟无脚,不能远游,就变成了一座山,后人称之为鳌背山。

      两山之间的河流在当地演绎着女娲补天的传说,沿河溯流而上,被当地人称为“五色石”的石头布满河谷。五色石大小不一,大者如屋,小者似蛋卵,颜色多以白色为主,其他颜色散落于上。细细辨别,河谷中的五色石与两岸山体上的石头明显不同。当地人介绍,五色石就是女娲补天石,当地流传着“天上银河星星稠,地上银河彩石沟”的民谣。据济源市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会长翟明东分析,五色石与山体同处一地但质地不同,远古人无法解释,遂以女娲补天石来解释。在他看来,这为邵原是中国女娲神话起源地提供了一个佐证。

      此外,女娲抟土造人也可以在小沟背找到自然对应物。在待落岭西侧,双石人南面,有一座娃娃崖,崖壁上布满浅黄色条状砂石,形状似儿童群聚,栩栩如生。翟明东介绍说,当地流传女娲当年在黄河边抟土造人,用藤条抽甩泥做人时,泥点溅在石壁上,成了石娃娃。娃娃崖在当地也被称为“祈子崖”,当地人有来此地祈子的习俗。

      宇宙与人类起源是创世神话的重要内容。在当地人看来,无论是女娲神话的活态口传、自然遗存,还是古地名印证等,在邵原地区都有丰富的内容。在他们看来,邵原是创世神话的发源地,是女娲的故乡。

      自然与文化为神话产生提供条件

      神话是远古居民对自然现象及生活经验的想象与延伸。远古创世神话的产生与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从地理环境来看,济源市临近王屋山、太行山与中条山,南面黄河。在创世神话中,洪水灾害神话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分析,当地的“女娲伏羲避难创世”神话传说可能与黄河泛滥有关;而当地的山川地形亦契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从地理环境上考虑,具备创世神话产生的条件。

      事实上,济源市邵原镇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有的考古发掘证实,在邵原地区发现了诸多历史遗迹。时间跨度涵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并出土了大量的史前文物。从地图上看,尤其是在济源市东部的古济水流域,遗址的分布更为集中。济源市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在远古时期,济源市以及邵原地区是远古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区域。

      在关于女娲神话起源地研究中,古典文献是考察女娲神话信仰发生地的重要依据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记者梳理邵原地区文献资料过程中,古籍文献中很少有女娲起源或流传于此的记载,这或许因为在记载女娲神话的重要古典文献中,很少提及明确的地理方位。而这也为考察女娲神话起源增加了难度。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杨军 李冬彤]从神话传说看契丹族起源之谜
下一条: ·[吴效群]探索中国神话比较研究之路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