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作者:记者 张杰 张清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9 | 点击数:6494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女娲及其故事具有突出的地位。千百年来,女娲以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在中华大地上被民众不断流传演绎。在学术研究中,有关女娲的研究一直是神话学研究中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

      女娲神话起源于何地?在中国哪些地方流传?对女娲神话起源的研究不仅要在古代文献中梳理考察,还需要关注、研究民间女娲神话的口头传承与流变。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那么,邵原镇是女娲神话故事的起源地吗?女娲神话缘何在此地广泛流传?近日,记者赶赴河南济源市进行了探访。

      呈现出“神话群”现象

      济源市北接王屋山、太行山,南邻黄河,因愚公移山的故事广为人知。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济水占有重要位置,济源、济南、济宁皆因济水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黄河、长江、淮河并称为“四渎”,济源市现存有济渎庙(全称是“济渎北海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是隋唐及以后历代王朝祭祀济水和北海神的场所。据悉,济源市济渎庙是“四渎”中唯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祭水神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梳理历史文献可以知道,女娲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楚辞·天问》《山海经·大荒西经》等文献。据记载,女娲“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化”。以今日的眼光观之,似显荒谬,但女娲形象作为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人类起源、社会风俗习惯的解释,体现了先民对宇宙万物及人类自身历史的认知与追问。

      谈及女娲神话,女娲补天及女娲抟土造人流传最为广泛。其中,女娲抟土造人是创世神话对人类起源的一种解答。按照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择令的调查,在邵原地区,女娲造人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娲娘从西边天(山名),路过娘娘腰(地名)、梳妆台(地名),经邵原到黄河洗漱,忽有所思,便照着水中自己的模样,用身边的黄泥捏小人。小人一放到地上便欢跳起来,庆祝自己的诞生。从当地口传版本可以看出,女娲抟土造人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点。但不容否认的是,千百年来,女娲神话的口传故事遍布中华大地,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版本流传。

      2006年9月18日,中国文联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多次实地论证,认为邵原镇所报材料属实,手续齐备,申报规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邵原镇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成为济源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不仅仅是女娲神话故事传播广泛,事实上,济源市邵原镇一带的创世神话传说内容异常丰富。通过对当地人的采访以及查阅当地文献,记者发现,当地广泛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炼石补天、轩辕祭天、皇帝战蚩尤、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神农播五谷、颛顼与共工等神话,几乎囊括了中华民族文明创始时期的所有神话传说,呈现出“神话群”现象。当地学者归纳出邵原创世神话呈现出三个特征:第一,口头性。当地人用想象构思、创作,用口头语言表述传播。第二,广泛性。创世神话在邵原地区广泛传播、妇孺皆知。第三,丰富性。邵原创世神话在民间流传甚多,已搜集百余条之多。2008年,“邵原神话群”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杨军 李冬彤]从神话传说看契丹族起源之谜
下一条: ·[吴效群]探索中国神话比较研究之路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