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 语
从上文牡丹民俗文化的描述和民俗文化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民族民俗系统中的民俗文化对该民族的民间“国”字号评选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根本性的,而民间吉庆文化、民间传说和民间信仰在民俗学中起着重要的文化标识作用。所以,民间“国”字号的评选必须借助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共识的力量,要想使民间“国”字号的评选和俗民认可高度和谐统一,必须重视民俗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杰. 牡丹、梅花与唐、宋两个时代——关于国花问题的借鉴与思考[J].阴山学刊, 2003, (2): 59-67.
[2] 龙雅宜, 董保华. 家庭养花与花文化[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7.
[3] 陈俊愉. 关于尽早确定梅花、牡丹为我国国花的倡议书[J]. 中国园林, 2006, (3): 77-78.
[4] 陈辉,黄战生.中国吉祥符[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283.
[5] 李惠芳. 中国民间文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6] 山曼. 流动的传统: 一条大河的文化印迹[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5.
[7] 转引自陈百盛, 乔方辉. 牡丹之乡采风笔记[J]. 民俗研究, 2001, (3): 72-76.
[8] 乌丙安. 民俗学原理[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9] 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157.
[10] 刘同彪. 论明中后期温州地区的民俗偏离现象[J]. 温州大学学报, 2007, 20(1): 36-41.
[11]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03.
[12] 陈澔. 礼记集说[M]. 上海: 世界书局, 1936: 69.
[13] 应劭. 风俗通义•序[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0: 2.
[14] 仲富兰.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16.
本文原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