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王学思]把思考留给每一位观众——观纪录片《老祖的声音》
  作者: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8 | 点击数:3509
 

      9月1日傍晚,在国家图书馆综合楼6层的演播室内,近百位观众被纪录片《老祖的声音》所讲述的故事打动。在笑声与泪水交织的一个多小时的放映时间里,观众认识或重温了生长在河北固安一个普通村庄屈家营、代代相传超过500年的“音乐活化石”屈家营音乐会的兴衰故事,以及以老村长林中树为代表的致力于非遗保护的执着个体在面临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冲突时的内心困境。

      此前,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负责人田苗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纪录片大师司徒兆敦的电话。“有部好片子,来家里看看?”“好。”欣赏过片子后的田苗觉得应该把这样一部引人思考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分享给更多观众,于是在与王清仁导演等主创团队沟通后,有了这一次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主办的观影交流活动。

      王清仁生于上世纪60年代,2002年开始纪录片的创作,《老祖的声音》的拍摄工作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与许多短平快、任务式的纪录片拍摄不同,这部片子断断续续“耗”了十年。司徒兆敦说,作为纪录片的拍摄者可能势必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要记录什么?记录些什么能够让人们不会忘记?这些的确是拍摄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由于这部片子拍摄的时间之长、累积的素材之丰富,在剪片时,要以什么为主线,在表现传统民间音乐和人物之间如何割舍等方面也让他们十分纠结。经过审慎的梳理、反复的尝试和深入的探讨,他们最终决定要围绕“人”来结构“文化故事”。

      在此次放映的第30个剪辑版本中,人们看到了一位可爱、执着的理想主义者林中树老人,28年来殚精竭虑保护祖宗留下的音乐文化。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似乎成绩斐然,撬动了民间、学界和政府的关注。然而关注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面对不能换来经济利益的传统音乐,他所做的一切似乎只是徒劳,宝贵的屈家营音乐会还是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尴尬处境。在这种苦涩和无奈中,老人患病离开了人世……把思考留给了每一位观众。

      王清仁说,他想以一种“抄底”的角度去看传统民间音乐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它应该如何生存。“如果把屈家营音乐会的发展变化看作是一株植物,那么我希望自己能够看到它的根须。”他说。

      他似乎的确扎到了根里。整部影片没有摆拍和偷拍,但镜头里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发乎自然,几乎完全没有因为拍摄而受到丝毫影响。王清仁陪伴着拍摄对象度过了极为漫长的一段时间。在深入接触和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人们渐渐适应了这个肩上扛着摄像机的王清仁,反而当他不扛机器的时候大家会不习惯。

      林森生是林中树老人的儿子,他说:“王导应该是我的一位闻名不见面的朋友,特别感谢他这几年对我父亲的照料。”林森生因为在县城里的学校当老师,因此只有周末才有空回家看望父亲,而王清仁的拍摄通常在周末就结束了,二人很少碰面。林森生坦言,若不是看了影片,父亲生前生活的很多细节他都不清楚。

      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王清仁送走了许多曾经参与屈家营音乐会的老人离开,但也为后来的人留下了宝贵的记忆,呈现了一段段真实的故事。如林森生所说,影片所记录的不仅仅是屈家营音乐会或林中树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林中树一样的人在做着相同的事情,经历着同样的困惑。尽管有些时候人们或许并不认可这样的做法,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这样的个体。

      屈家营村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为民间笙管乐,相传源于元明之际的寺院佛教音乐,它既有北方音乐的古朴粗犷,又兼备南方音乐的婉转清幽,主要用于祭祀和丧礼仪式,有管、笛、笙、云锣等传统乐器,“工尺”方式记谱,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习学者要背会所有曲牌方可接触乐器。2006年,屈家营音乐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年9月7日第8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下一条: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彭清兰]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葛颖娅]非遗表演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陈奕青]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我国立法检视·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