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郑土有]民俗场: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作者:郑土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7 | 点击数:4850
 

 

      三、民俗场是否可以“恢复”“再生”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传统民间文学演述民俗场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民间文学作品的活态传承、传承人的养成,又离不开民俗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民俗场的“恢复”“再生”方面作些努力呢?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在某些领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首先,最为 理想的方 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尽量恢复民俗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一些庙会、传统仪式、歌会陆续得以恢复,在一定程度上为民间文学作品提供了演述的场所,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上文所述的赞神歌,在吴语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因为它与民间信仰活动关系密切,1949年后列入封建迷信被禁止。虽然民间仍然有少数人悄悄进行,如渔民们届时会将渔船停靠在偏僻的水域,在船上举行祭祀演唱活动,但毕竟规模小、参与人数少,更重要的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下,信众群体自身也认为这是迷信活动,长此以往,赞神歌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伴随着民间信仰的恢复,赞神歌的演唱才逐渐从“地下”走向“地上”,在庙会活动中公开演唱。直到被认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赞神歌的演唱才步入了正常轨道。这些年来,许多地方的赞神歌演唱活动相当活跃,如笔者在莲泗荡刘王庙庙会调查时发现,每年参与的赞神歌歌班达十几班,分别在庙宇的东西厢房、庙外水面的船上以及租借庙外的农家演唱。由此可见,只要民间文学演述的民俗场能够恢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间文学就可以传承。

      其次,有些民俗场不可能再恢复,但可以采 用“移植”的方法,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间文学演述民俗场。如旧时在江苏吴江县的垂虹桥上每年都有赛歌会,著名歌手赵永明在《山歌勿唱忘记多》中唱道:“山歌勿唱忘记多/搜搜索索还有十万八千九淘箩/吭嗨吭嗨扛到吴江东门格座垂虹桥浪去唱/压坍仔格桥墩塞满东太湖。”在当地老年歌手中相传有这样的说法:如果要想唱山歌成 名,必须到垂虹桥上唱歌。可见垂虹桥当年影响之大。又如,位于浙江嘉善县陶庄乡的夏墓荡,水域面积3500多亩,水面开阔,每年夏天的夜晚,四面八方的乡民都会划着船来到这里乘凉,然后开始唱山歌,以对歌的形式为主,谁接唱最多谁赢。歌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时至今日,这些民俗场已不可能再恢复,但这种赛歌、对歌的形式,可以引入民众生活以及新的民俗活动中。目前,各地都十分 重视恢复 传统的民俗节日、庙会等,但总体内容不够丰富,充分运用当地的民间文学资源,哪怕是采用“借用”“组合”的形式,都可以充实民俗活动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促进民间文学的传承。如上海市杨浦区南码头街道将旧时的码头号子排成节目,在社区组织的夏季纳凉等活动中表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再次,利用文化场所“再生”民间文学演述民俗场。目前,各地都在大力加强群众文化场所的建设,如在街道社区设立文体中心,在乡村建设文化礼堂等。讲故事、唱山歌、说书等民间文学演述活动可以进驻这些场所,一方面,丰富群众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例如,“上海故事 汇”在 这 方 面 已 经 取 得 了 良 好 的 效 果。2012年,“上海故事汇”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共同策划创办,群艺馆为“上海故事汇”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民间文艺家协会提供故事作品和故事员。截至2017年1月1日,已举办了128期。创办初期,每双周日下午1点30分在上海群艺馆三楼报告厅举行,能容纳150人左右。因为深受听众喜爱,自 2013 年起,又分别开设了虹桥故事汇”“枫林故事汇”“川沙故事汇”“山阳故事汇”“曹路故事汇”等五个分会场。“上海故事汇”经典的开场方式是主持人结合时事进行脱口秀,引入开场白及中间串词,3~4位故事员上台讲演历史传奇、传统故事、都市传说或新故事,全场讲演使用沪语。除了台上故事员讲故事,同时也鼓励台下的听众上台演讲。当“上海故事汇”举办至第 100 场时,《解放日报》有如下的报道:“‘上海故事汇近日在市群艺馆迎来第100场。3年半时间,众多名家来到故事汇,讲演300多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观众累计达2万多人次。……一开张就大受欢迎,几乎场场爆满。”目前,“上海故事汇”已坚持了近5年,每个场次听众有增无减。可见,即使是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讲故事仍然有听众,仍然受民众的喜爱。因此,在社区文体中心、乡村文化礼堂中引入民间文学演述内容,应该说是具有广阔前景的。

      最后,客观地评价民俗表演。目前,在一些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民俗表演,包括民间文学作品的演述。如在绍兴、周庄的游船上,船工会唱民歌,并收取一些费用。事实上,这种民俗“表演”客观上也能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也可以培养新的传承 人,不失为一 种新的民 俗场类 型。目前的问题是缺乏引导和指导,表演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能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之真正了解当地的民歌,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并鼓励他们与游客互动,其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对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中民俗场问题的初步探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活态传承,离不开其演述的民俗场。这 种民俗场在 历 史上是自 发形成的,今天也有可能自发形成,但从保护传承的迫切性角度考虑,各级文化部门应该着力培养新的民俗场,让民间文学在民俗场的演述中获得生命力。

(注释与参考文献请参见原文)

本文原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田兆元]论主流神话与神话史的要素
下一条: ·[鞠熙]身体、家庭与超越:凡女得道故事的中法比较
   相关链接
·[高晓芳]流域文化生态视域下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实践路向探赜·[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孙发成]传统工艺活态保护中的“身体”价值与“活态”空间·[沈建东]试探国家级非遗项目—吴歌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
·[许思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途径的探索·[杨军]京族海洋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
·[符腾]浅谈琼侨歌谣活态保护与传承·过年也是家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古村落活化之路·中国古村落活态保护大会在河南鹤壁召开
·[谢承珊]荣昌夏布制作技艺的活态保护·[穆希琳]文化社会学视角下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探析
·突出分类保护 传承融入生活·[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解[1]
·全国性民间文学类非遗研讨会首次召开·[王恬]春节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活态保护
·古村之急:活态保护·[袁学骏]活态保护:河北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分析研究
·[袁瑾]民俗场所精神的重建·[袁学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