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祖饯文化与祖饯活动
中国祖饯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这与中国文化重视人伦有密切关系。若追寻其源流,应与行神祭拜仪式有关,或者说祖饯文化是行神祭拜文化的自然延展,并逐渐形成了后来“饯行文化”之一脉。中国古人出行祭祀行神或道神、祖神,为最主要的祭祀活动,“作两小山于门前,烹狗置之山上”。祭祀后,是饯别:“祭毕,却就山边吃却”。即祭祀与饯别是整个祭祀旅游神的完整程序,分为前后两阶段进行,前者是祭神仪式,后者为亲友饯别。
中国是一个重视人伦的国家,祖饯文化必然打上深深的人伦烙印。“古之君子有行也,其相与亲厚者必有祖饯之礼,赠遗之言,以写离别之情而致殷勤笃厚之意。盖气味之相同,道义之相尚,故其所发如此,岂偶然哉!《崧髙》《烝民》《韩奕》皆祖离道别之诗,尹吉甫之作也。于今考之,其饮饯之礼非不备矣,而必形于言,道其徳业之盛而劝勉讽诵之深意寓乎其中。孔子取之非谓人道之宜而不可废也欤?后之贤者于其朋友之去也,既倾写于杯酒之间,而又必征言以为赠,盖本诸此矣。”《嵩高》《烝民》《韩奕》,都是诗经中的篇名。都与饮饯有关,孔子在整理周朝诗歌删选过程中,之所以将这些篇章都保留下来,正是因为此事关系人伦大节,关系激励规劝等人文教化的内涵。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饯别仪式从周朝开始就打上了浓郁的崇文烙印。
古代祖饯文化大体有以下几种模式:一、上级对下级型。如帝王给退休的老臣送别。二、同僚之间的饯别。如某人因工作变动离开原来的任所,同事们会举办宴会为其践行。如退休告别,等等。三、老百姓对好官员的感念型饯别。如老百姓送给德行高尚离任地方官的临别礼物,包括去思碑、万民伞等。四、好朋友之间的饯别。朋友为五伦之一,互相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家人父子之间不可以责善。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责善都容易把关系搞僵,因为距离太近。且年龄差异大,存在价值观等代沟。一味地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子女或父母,都会事倍而功半。甚至还会闹成对立的僵局。而朋友之间则不同,一则年龄相仿,二则趣味相投。故看到朋友有倾向性的毛病,应该及时箴规,互相激励。其效果比父母批评要有成效得多。五、家人情侣之间的饯别。历史上留下很多家人之间的临别赠言,趣味横生。如苏东坡因为湖州作诗讥刺朝廷被人告发,朝廷下诏书逮捕他。公差临门。他与妻子告别时还不忘幽默地引用杨朴故事调剂紧张的气氛。他说:“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惟臣妻有一,云:更休落魄躭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予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谓妻子曰:子独不能如杨子云处士妻作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情人间的饯别最有名的可能就是柳永的《雨霖铃》那首词的意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饯别宴会的副产品:1.诗文纪念。2.赠言箴规。3.其他礼物。这些饯别的副产品,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可谓汗牛充栋。它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重视伦常、崇尚文化的历史写照。
饯别文字还有史料价值:一,便于后世读者披览其文而得被送者的“德业之盛”。从送者的“劝勉讽诵之深意”里可以间接了解被送者。二,对于送者而言,此类赠别文字也是心声的敞开。故亦可间接了解送者的胸怀和境界。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伦之体现,因为无论是君臣、朋友还是同事、夫妻之间,美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经营维护的。饯行赠言是一种很好的传统。
饯别理论。“古之君子之相与,其聚也有燕飨之设;其别也有祖饯之礼。而其燕饯之也,非徒荐之以庶羞,贶之以嘉乐而已。又赋诗以道其志,宣其情,而观人者亦于此观威仪卜祸福焉。秦伯飨晋文而赋《六月》,君子知其将有敌忾之功;印段飨赵孟而赋《蟋蟀》,君子知其必为保家之主。令尹围赋《大明》,叔向知其不终。子展赋《草虫》,赵孟知其后亡。言出于口而吉凶应之如影响焉”。先秦时期,饯行以吟诵前人创作的诗歌言志;汉魏以后,饯行赋诗则以自己创作为主。
饯别赠诗赠文一般都是好言述美。如南朝刘宋时期,孔靖“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
高彪做饯别文字不肯随俗。(汉灵帝时)“时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会,祖饯于长乐观。议郎蔡邕等皆赋诗,彪乃独作箴”。高彪在该篇箴言中,对第五永多有规诫:“古之君子,即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鹯。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人有计策,六奇五闲。总兹三事,谋则咨询。无曰已能,务在求贤,淮阴之勇,广野是尊。周公大圣,石碏纯臣,以威克爱,以义灭亲。勿谓时险,不正其身。勿谓无人,莫识已真。忘富遗贵,福禄乃存。枉道依合,复无所观。先公高节,越可永遵。佩藏斯戒,以厉终身。”文中对被送者的忠告精彩纷呈,如“无曰已能,务在求贤”;“以威克爱,以义灭亲”;“忘富遗贵,福禄乃存。”都是为官者应该记住的格言。
唐玄宗为贺知章祖饯,意在崇徳尚齿、励俗劝人。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湘湖)人。证圣初擢进士,累迁太常博士,开元初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后授秘书监。晩节诞放,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以宅为千秋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擢其子僧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诏令供帐东门,百寮祖饯。御制《送贺知章归四明》诗,其序云:“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宠行迈也。岂惟崇徳尚齿,抑亦励俗劝人。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乃赋诗赠行。”
古代跟今天一样,当官的,有地位的难免有恋栈的毛病,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不肯退休。千方百计拖延,不愿离开岗位。唐玄宗自然心里清楚,所以为贺知章饯别,既是给贺知章一个面子,也等于敲打那些不甘心致仕的官员。
宋代直臣进谏遭遇贬谪,品格高尚的大臣则结帮祖饯。如:“黄鉴字唐卿,浦城人。少敏慧过人。师同郡杨亿。嘉祐中以直集贤院奉诏同修唐书。会司谏刘随上疏乞章献太后还政,出知济州。鉴抗章乞留随以重朝廷。并排刘从义、马崇正之横,言极鲠切。太后怒,出通判苏州。宋祁、欧阳修、范仲淹率馆中同僚祖饯。举酒相吊:‘君以直言,不得自安于朝廷。吾侪有愧,安能久尸位邪?’未几,仲淹等皆调外职。”
清朝雍正皇帝善待老臣田从典。大学士田从典奏请致仕。雍正皇帝下圣旨慰劳说:”卿才品优长,老成练达。端方公直,恪慎恭谨。服官供职,宣力多年。简任纶扉,正加倚眷。览奏以老病乞休,情词恳切。着加太子太师衔,以原官致仕。于居第颁赏筵宴,令部院堂官齐集。并赐帑金五千两为还家路费及高年颐养之资。驰驿回籍,起行前着来陛辞,朕面加恩谕。起程之日,着在京官员等祖饯其行。归途所过地方,其有司在二十里以内者,俱着迎送。旋里之后,悬挂朕所赐御书匾额。时令廵抚两司亲至其家。将来颐养康健一二年后再入京陛见,以慰朕眷念老臣之至意。”喜欢臧否人物得罪人多者离任时无人祖饯。南朝刘宋时期“虞玩之好臧否,宋末,王俭举员外郎,孔逷使虏,玩之言论不相饶,逷、俭并恨之。至是玩之东归,俭不出送,朝廷无祖饯者。”
宋代教育家胡瑗年老离开京师汴梁,学生和朝廷官员都来为之饯行。宋朝胡瑗“既而疾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时以为荣。
有的饯别宴会安排者为讨主宾或东道主欢心,故意安排当事人显露长项的机会。如《三国志 ·魏志》曰:“馆陶令诸葛原迁新兴太守,管辂祖饯之,宾客并会。原自起取燕卵、蜂窠、蜘蛛著器中,使射覆。卦成,辂曰:‘第一物,含气须变,依乎宇堂,雄雌以形,翅翼舒张,此燕卵也。”管辂擅长射覆(占卜猜物的游戏),故不费吹灰之力即可猜中。诸葛原显然是为了活跃气氛,故意让管辂露一手。
有的人口德太差,不尊重人。临别时没有人肯为之饯别。如南宋时期婺州人叶祖义“少游太学,负隽声。天资滑稽不穷,多因口语谑浪,所至遭嫌恶。尝曰:‘世间有不分不晓事,吾以一联咏之曰:醉来黑漆屏风上,草写卢仝月蚀诗。’后登科为杭州教授,轻忽生徒及同僚。无不敛怨。一旦以事去官,无一人祖饯。独与西湖僧三两人差善,至是皆出城送之。叶与之酌酒叙别,半醉酣歌曰:‘如梦。如梦。和尚出门相送。’闻者绝倒”。
有著名诗人参加饯行活动而不做诗被时论鄙薄者。郎士元和钱起都是中唐著名诗人。也许为了免俗,他俩在祖饯活动中不写诗,时论却不以为然。“郞员外士元与钱起齐名,自丞相以下出使作牧,二公无诗祖饯。时论鄙之。”于此可见唐代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也可看出中国传统崇尚文化而不重个性的特点。
有被送者所作答谢诗一语成谶者。隋长寿年中,郑州人郑蜀滨,风流名士,颇善五言,蹉跎乡闾,不求闻达。年老方选授江左一尉。临去,宾友为之饯别,蜀滨赋诗留别,曰:“畏途方万里,生涯近百年。不知将白首,何处入黄泉。咏之声调哀感,满座为之流涕。竟卒于官。”
有诗描写祖饯场所酒席供帐拥挤景象者。《送毕景昌之衡州同知》:“临晨开重关,悠悠车马度,喧嘈语行人,祖饯簇如雨。旌斾耀平沙,壶觞燕芳树。离羣岂无言,黾勉在衷素。寒波渺湘云,幽兰蔼衡渚。丈夫锺令姿,相交托迟暮。”诗歌记录了大清早送别饯行场所人满为患的场景。
祖饯场所一般都在驿道上,或紧邻驿道。如“延寿院在娄县李塔汇,宋嘉定中建院,临驿道,府人祖饯以此为节云”。
有的祖饯场所因为经常为旧官迁徙而祖饯,甚至连地名都变了。如江西饶州府有个地名叫 “君迁潭,在府城西五里;又名五龙潭。旧图经云每守佐解任,常祖饯于此。因名”。又如陕西洛南县有桥名祖饯桥。
翟法言利用饯别宴会调侃所谓大师。宋太宗时四川云安有高道翟法言(天师)奉诏来宫中开锁成功,京城太宗君臣暨此前得到敕封的大师们一起为翟法言饯行。翟法言故意将揩汗手巾放在玄宗为其举办的宴会桌子上。那群所谓大师感觉机会到了,指责翟法言目无君上。翟法言说,干我们这一行的,谁厉害谁就是师。他扬言:谁如果能够从桌子上拿起这块手绢,我就拜谁为师,否则你们就都得拜我为师。“是日京城佩章服大师皆随驾祖饯。天师以所将净巾放在御食案上。诸大师曰:翟法言是巴峡小师,擅将净巾放在御食案,事当不敬。乞陛下裁决。法言曰:玄门之内,法高为先。若今日对御诸大师能捻得法言净巾起,即当北面礼大师;或捻之不起,则当为法言弟子。帝乃令诸大师揭,其净巾若粘在案。并力揭之不得。法言自揭,应手而起。诸国师奉帝命礼法言为师。次,各粘在本坐处起身不得。默而不言。帝乃大笑,谓天师曰:‘如何?’法言奏曰:‘令起不难。略与诸大师小戏耳。’乃喝令‘起’!诸大师始起立,遂皆跪礼天师,愿为弟子”。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大家共享的祖饯场所,如南昌的滕王阁、樟江门、北京的崇文门外,西安的灞桥,杭州的涌金门外,南京的龙江,苏州的虎丘。这些地方的酒楼茶肆一应俱全,否则也就没有能力接待几乎天天都有的祖饯活动。
六 结语
与欧洲古代的旅游神崇拜相比较,中国古代的旅游神崇拜独具特色,不仅具有完备的仪式、制度、风俗和文化,而且具有完整性、普遍性、等级制、规范性和延续性诸特点。
其完整性体现在,不仅有行神或道神,或祖神,另外还有山神、水神、海神、河神、日游神与夜游神等,几乎每一处山川河流都有该地方的神祇,每行一处都要祭拜。因此相关祭祀不是作为神话故事而存在,而是融入了人们日常出行活动和生活之中。直到今天,上述传统很多地方都还在延续。其普遍性体现在: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凡有出师、出使、出行、出游等事项,均有祭拜相关神祇的惯例,或者从事相关的饯行仪式和活动。地域广泛是普遍性的另一体现。
其等级制体现在:由于祭祀行为的普遍性,帝王、各级官员、百姓的祭祀场所、仪轨、规格各有不同,形成了不同等级。
其规范性体现在:不论是什么等级,其仪式过程是完整的,都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祭神和饯别。其延续性包含两方面:一是延展性,二是持续性。延展性体现在:与中国文化重视人伦文化相合,延展出祖饯文化一脉。古往今来,各色人等藉由饯别演化出内涵丰富、意蕴隽永、喜悲相续的人间剧目,其中有幸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或成为文学遗产、或成为珍贵史料。持续性体现在:作为一种风俗和人情世故,为出行者饯行之风尚至今仍在中国盛行不衰,是为中国文化重视人伦传统之一斑。唯经过多年极左运动的破坏,当今之饯行活动重视规戒和崇尚文学的特色较之古代明显减弱,需要弘扬传统,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及注释请参照原文)
本文原载:《民俗研究》2017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