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古代其他与旅游相关的神祇
(一)山水之神
中国古人出行祭祀行神或道神,或祖神,这只是最主要的祭祀。是饯别前的例行程序。其实,在旅行途中,还有很多神祇需要祭祀。最常见的是山神和水神。《水浒传》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描写。当然小说没有写落魄的大英雄祭祀山神土地的情景。笔者20世纪90年代在太行山旅行考察,还发现不少十分险峻的悬崖上修建有很简陋的山神庙,甚至还看到过在常人不易攀爬的险路上成群的山羊背着青砖等建材上山的奇景。这些做法都是出于对山神的敬仰。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下,除开五岳四渎这些名山大川的发源地有专门的神祇外,几乎所有的山体也都有自己的山神。在道教的神话体系中,诸如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道教神仙洞府每个名胜都有专门的山神管理,均有名有姓。这在世界神话体系中可能绝无仅有。中国古代文化中黄河泛滥,水害频仍,人们世代受其威胁。还有大大小小的河流,每逢山洪暴发,经常祸害生灵。而像国家动脉的运河也同样经常因黄河泛滥而蒙受灾害。因为这些缘故,先辈创造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水神。许多忠君爱民敬业的人杰,如明清时期治理运河的名臣靳辅、况钟,传说他们死后都成了河神。在明清笔记小说中,多有此类记载。这些反映了国人对保护神认识的升华。古代中国先贤给神下的定义是:“聪明正直之谓神”。只有活着时忠君爱民,为老百姓办实事,为人正直无私的聪明人,人们才相信或者说乐意让他死后成为水神,继续为国人谋福利。
(二)登山之神
中国古代有一种山神叫俞儿。据说只有霸主才能看到它并得到它的帮助。登山之神,名俞儿。身材矮小,仅高一尺,属于侏儒型。它只在霸王之君前面出现。从《管子》一书的记述不难看出,这个登山之神还能借助某些动作,比如脱衣等动作指点霸王之君的队伍如何规避前方的危险。同时,它也是旅行者的保护神:“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是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公曰:‘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马前疾,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岂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从右方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渉,其深及冠;从右方渉,其深至膝。若右渉其大济。’桓公立拜管仲于马前,曰:‘仲父之圣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对曰:‘夷吾闻之:圣人先知无形。今已有形而后知之,臣非圣也。善承教也。’”卑耳溪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境内。当年正是因为俞儿这个登山之神的事先提醒,齐桓公的队伍过卑耳之溪才知道从右方涉水水浅,并得以顺利通过。
(三)海神
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自古及今,历代先民不断地研究大海,适应大海,从大海中获取丰富的资源。由于自然规律难于认识,也难于对付。例如,即使今天科技十分昌盛,面对海啸、龙卷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人类还是束手无策。古代先民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付出过惨重的代价。沿海渔民出海打鱼,经常遭受飓风等海洋灾害。有的沿海村庄甚至成为寡妇村。元、明两代漕运都有过走海道的记录,因为海上航行不用担心运河漕运那样的拥挤和缺水的威胁,但却经常遭受舟覆人亡的惨祸。这说明自然力的伟大和不可战胜。因此自宋代以来,东南沿海等滨海地带便兴起了妈祖信仰、关公信仰、晏公信仰等民间信仰。宋、元、明、清历代都保留下了不少的祭祀妈祖等海神的文章,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岛和古都南京都有妈祖庙、天妃宫。至于古老的四渎庙和隋唐运河沿线的河神庙,更是星罗棋布,不可胜数。民间文学中还有所谓四海龙王之说,自然也属海神的范畴。
中国古籍中唯一记载人和海神强势对抗的是秦始皇,但秦始皇也因此而死去:“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侯。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羣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这个故事说秦始皇梦见海神,还跟海神战斗。印象中海神跟人长得差不多。第二天便咨询占梦的博士,博士告诉他:水神是不可见的。按常理只能见到它的化身——大鱼和蛟龙。他说,皇上您来海上祭祀过海神,礼节到位。梦中却看到这种敢来冒犯您的恶神。您应该把沿海的大鱼都捕杀掉才吉利。于是,秦始皇命令用连弩射击沿途海上的大鱼。自琅琊北直到荣成山,这么远一段再也看不到巨大的鱼类了。到之罘,见到一条巨鱼,射杀之。于是,秦始皇占有了海西地带。但他到平原津就开始生病。七月,秦始皇抵达沙丘时就一命呜呼了。
这个故事说明海神惹不得。当然我们也可以解读为秦始皇破坏海洋生态所遭遇的报应。秦始皇逆天而行,破坏生态的例子很多。比如他到君山游览,在洞庭湖行舟,风浪大作,差点翻船。他问博士,君山山神是谁。上山后,他下令给君山剃头,将整个植被丰茂的君山变成光秃秃的秃山,体现出其暴虐的天性。
(四)河神
从文献记载看,河神的神通似乎比海神要小一些。只要是正直的官员、无私的官员,河神都不能加害于他。《楚辞注》:“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今为虫兽射,固其宜也。’”河神耐不住河底深宫的寂寞,跑到河面游玩,被后羿射瞎了一只眼睛,也奈何后羿不得。到天帝那里告状,天帝还责以擅离职守,自取其辱。汉代有个正直勇敢的官员王尊受命担任东郡太守,遇到黄河涨水,万姓紧张。他照例用白马祭祀河神,督促巫觋做例行祭祀仪式。最后,他夜里止宿河堤上,官民人等跪求太守离开危堤。但王尊不为所动。大家都走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主簿在他身旁。水势终于下去了。“乃以尊复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溢。尊杀白马祠水神,亲执圭璧,使巫策祝。暮因止宿隄上。吏民数千人争叩头求之。尊宿隄上终不去。及水盛隄坏,吏民皆走,惟主簿汪在尊旁。尊立不动而水波稍稍却。上嘉尊勇节,秩尊中二千石,赐黄金二十斤。”皇帝为了嘉奖王尊的勇气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将他的职位提升到两千石的级别,还赐给了他黄金二十斤。这一史实说明河神也怕正直无私的人。类似的史实还有宋朝苏轼守徐州的故事,当时河水差点灌进城墙了。城中富户都在设法外逃,但苏轼坚守在城墙上,把他临时睡觉的床铺搭建在城墙上面。最危险的时刻,黄河水距离城墙上面只有两版(约1米2)深不到。苏轼仍不为所动。河水终于退下去了。
古语“聪明正直之为神”,一语道破神的底蕴。中国文化传统之一是教权永远臣服王权。因此,专业神祇(如山神、河神、海神)乃至地域神祇(如各地城隍神)都是为政权服务的,此即所谓神道设教的意思,最具中国特色。
(五)日游神与夜游神
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中,除开有吉神如前述祖、修以及妈祖、关公等护佑国民者外,还有凶神种种。跟旅行有关的还有日游神和夜游神。日游神很讨厌,他到处游荡。谁碰到谁倒霉。元人王晔所撰杂剧《桃花女》第三折上说:“今日他出门时,正与日游神相触,便不至死,也要带伤上车。”古代医书中还保存有所谓“日游肿”的病名。据说是不小心碰上了日游神,这人的手就会有肿痛瘙痒感。至于夜游神,顾名思义,他是夜晚值班,也是专找人麻烦的,谁碰上谁遭殃。夜游神最早的文献来源是《山海经》。根据《山海经》之《海外南经》记载,这个夜游神当时的名字叫“二八”,其身体特征是“连臂”,其职业特征是“为帝司夜于此野。”郭璞注释《山海经》时提到他“昼伏夜见”的工作特点。此外,明代才子杨慎的补注则明确说这种夜游神主要活动在南方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 “夜行逢之,土人谓之夜游神,亦不怪也”。关于夜游神,按《山海经》的讲法,似为一连体人。按照《文选》薛综注的讲法,则系两个人。并且一个叫野仲,一个叫游光,但凶神的本质不变。夜游神也有无意中促成好事的时候。冯梦龙就曾描写了一个叫司马貌的有真才实学的失意秀才,私下发牢骚,创作《怨词》,自鸣不平。诗曰:“善士叹沉埋,凶人得横暴。我若做阎罗,世事皆更造。”夜游神看见了,便秘报阎罗王。阎罗王很生气,要惩罚这个书生。后得他神劝告,乃让司马貌作一日阎王,有意刁难他,没想到这个司马貌处置得宜,半日就处理了四件棘手案子。当然,这是小说家言,不过也可看出在民间信仰中,这个夜游神是专门窥探人家隐私的告密之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