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人文学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人文学术

[肖礼彬]做好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六点要诀
  作者:肖礼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6 | 点击数:2998
 

  近期,由美国同心学术联合会举办的第十五届跨学科人文科学国际会议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隆重召开,本届会议从今年开始提供了双语的中文会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欧阳康教授作为唯一的中文与英文大会演讲嘉宾作了中英文演讲,我现场聆听了这一大会主题发言《世界的复杂性、人性悖论与人文学术的当代使命——人类社会困境的反思与超越》,与其他世界各国与会的专家学者也有着广泛交流,深刻感受到国内人文科学本土研究的严谨与深度,也感受到国内同行对国际人文知识及跨学科研究理论方法的渴求。笔者对国内学者如何更好地利用跨学科国际会议加强与国际人文世界及其他交叉学科的交流,有下述几点想法。

  第一,现代人文学者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知识与国际视角。比如,有些哲学与伦理思想广泛应用于管理、经济以至于工程行业,美国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协会2014年和2016年分别举行了两次学术研讨会,探究伦理在工程行业的应用,规范伦理中的德性伦理(virtue ethics)就被推崇和应用于工程行业尤其是提高管理人员素养。哲学与文化也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尤其是跨文化的商业与管理实践,如国际人力与国际营销对于多元文化背景的员工及市场的处理上,就大量用到了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的维度分析,“儒家动力论”正是其中概括中国文化特征的一个维度,这些维度与其他文化理论为跨文化交流、国际商务、管理等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大量思路和借鉴。还有些心理学的理论也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现代伦理决策研究中就有应用。

  纵览当下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即可看到,除了普通的单一学科,有的大学还在本科阶段明确设置了交叉学科,如哲学与工程、哲学与经济、英语与哲学、英语与历史以及哲学、工程与法语、工程与管理等,为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具备跨文化的国际先进理论与模型。本届与会代表中有人谈到中小学教育的理念、中外心理学研究等,有些理论如全球本土化理论(glocalization)即“全球视角,本土行为(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正可以用来部分支撑这些以本土为主但同时接纳全球元素的研究。当然,在具体应用中应该分析具体情况,不能全盘照搬这些全球跨文化的理论。

  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人文研究各领域对于跨文化核心理论的应用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先进模式的构建及彼此的认同感,导致拉大与国际人文研究的距离。学术研究的每一步均需要详实的论证和说明,这些有国际认同的跨文化理论的应用会增强论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人文学科跨学科研究需要界定好相互的兼容点。比如,谈到道教与森林养生时,既需要大量文献来说明它们兼容的可行性,同时也要具体分析二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通过某些共性找到兼容点。道教里的一些与养生相关的要素,可以从整体里提炼出来,配合森林养生的特点,逐一辩证地探讨和分析。其衍生的变量,需要用实证研究或其他方法来证明它们的兼容性。

  工程伦理与医学伦理等方面的研究也一样,也需要了解哪些特征的伦理要素能有效应用于这些特定行业解决相关问题。有时,一个兼容点的探讨可能考虑了哲学、文化、管理、行业等多个视角。由于国际会议的开放性,与会的国内同行可以锁定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目的地探讨以增强相关研究。

  第四,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要明确其研究目的、构建完整的研究框架。本届会议上,有与会的国内学者探讨自媒体的产生与发展,这就需要提供一个前提以明确其研究目的,以此为指导构建符合该研究的框架。

  第五,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需要有合适的研究方法。一名人文科学研究者既要了解常见的单一研究方法,如定量和定性研究,借助于统计工具如SPSS进行分析。也应注意到,近年来出现的综合研究方法,已被看作第三种研究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国际人文研究。

  第六,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需要具备国际权威的参考文献。研究者应当尽量引用这些文献,对于国内有些来源权威但仍是汉语的文献,确有必要的也需要做好翻译,保证所有相应文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总之,作为一名当代人文学者,应当努力具备国际学者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以更好地被国际学术共同体认同,进而更有效地传播人文知识、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类似本届跨学科人文科学国际会议这样的高层次国际会议,是一种极好的平台,有助于让国内学者大胆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加深与海外学者的交流。

  作者: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博士研究人员、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肖礼彬
  

  文章来源:光明网-中国青年报 2017-09-0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奥撒格哈尔]文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
下一条: ·[任博德]“无用”的人文学是怎样改变世界的
   相关链接
·[林安宁]傩戏共同体研究的缺席与归位·[朝戈金]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
·[蒂莫西·坦盖利尼]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
·欧洲人文学术会议将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廖明君]跨学科研究的行与思
·[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葛荣玲]遗产研究:理论视角探索
·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朝戈金研究员专访·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吉国秀 王明月]信息技术、职业群体与社会变迁:一项基于 IT 笑话的跨学科研究·[董晓萍]回顾北师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20年合作之路
·[张磊]生活中的人:民俗学学科转型与社会工作的对话·[方云]跨学科研究视域下的博物馆非遗类展陈
·[维纳德 苗千]如果一个人完全抛弃人文学科会怎样?·[马尔可洛娃]我的面庞,我的土地
·朝戈金:朝向可持续发展的新人文学术·人文携手科学推动社会进步
·世界人文大会上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程武:与人文共享连接的力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