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士闪]“ 鬼节”与“鬼结”
  作者:张士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5 | 点击数:7095
 

      四、七月十五是一种文化设置

      七月十五与清明节、十月一并称为“三大鬼节”,在清明节、十月一甚至大年三十等时段,全国各地都有多种形式的“敬鬼”活动。然而,中华民族与鬼有关的观念意识,却在七月十五期间有着特别集中而突出的展示与培育,并以多样化的节俗活动为支撑。

      其中,传统的仪式性活动有:接祖先、祭祀、送祖先、换孝、烧佛子、荐麻谷、摆供、添坟、做盂兰盆、做纸灯、烧包、结冥缘、祭新丧、施饭、拜中元节、接亡人、设焰口、做新纸、送封节、赠香纸、嫁女送纸、嚎丧、上山樵、堆柴会、进柴、衣祭、供包楸、送月半包袱、面供、烧麻谷、羹饭、瓜节、煮饽饽、街衣鸭、盂兰会、设坛作法、诵经、施孤、放河灯、饭棚、放路灯、跳钟馗、焚法船、抢孤、普度、助荐、普利道场、阴施阳舍、花焰口、放生、演目连、淋麻姑、盂兰醮、散福、祭厉坛、城隍巡游、祀田神、祀谷神、中元网祭、祀土地等。

      与娱乐游艺相关的有:蒸面羊、蒸面人、花馍、结缘、送节、斗灯会、放应景戏、莲花灯、荷叶灯、蒿子灯、茄子灯、莲蓬灯、唱灯歌、香瓜、中元赏月、泛舟、燃灯等。

      节日饮食包括:过七月半饭、包子、素馅水饺、馒头、馄饨、大饼、煎茄、大葱、搭连粑、狡饼、豇豆饭、都灼饼、米糕、架桥糍、蒸叶糍、濑粉、莲藕煲老鸭、西瓜、凉菜、猪肉、七色菜、米粥、糖洋、糯米粑、金针、木耳、豆腐、豆皮、卷筒粉、挂锄等。

      与占卜巫术相关的有:迎戚姑娘、淋麻谷、箕卜、荞竿生日、巫师作法、躲鬼、禁用豇豆和南瓜供品、忌挂风铃等。

      而在上述种种祭祖抚鬼节俗活动的背后,是人们的精神需求使然。人们以祖先神鬼的名义完成七月十五期间的种种仪式活动,借以调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灵世界。这些仪式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比如香港盂兰胜会,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一起举行,直至七月底止,这一民俗活动继承了潮汕地区中元节的“施孤”,以祈求异地生存平安、吉祥,并追荐祖先、悼念远离家乡到异地谋生、为繁荣香港而献身的同胞,后来逐渐成为潮人联结乡情梓谊,互相祝贺一年来所取得成就、交流事业成功经验的难得机会。

      我还注意到,与“鬼”有关的语词在当今语言系统中使用频繁,又显示出鬼神观念对当代人影响的普遍与深刻,如鬼火、鬼影、鬼吹灯、(活)见鬼、鬼魅、鬼话(连篇)、鬼见愁、鬼难关、鬼头鬼脑、装神弄鬼、吸血鬼、鬼精灵、鬼神附体、鬼街、鬼市、鬼屋等等,不胜枚举。挥之不去的鬼节,作为一种传统依然顽强地绵延于当代生活之中。

      作为一种文化设置,七月十五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休养生息,缓解疲劳,而是集中调理人际关系,包括整个人与社区的关系,还要借虚拟的饿人鬼关系调整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果社会生活中没有这种调理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设置,社区传统将难以为继,人的心灵世界也许会变得疑影重重。丰富多元、历史悠久的七月十五,由此对于国民的宗教观、生命观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也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窗口。而附着其上的至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功能,仍有待于进一步阐释。

 

(本文刊于《节日研究》2012年第2期,参考注释请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刘宗迪]遥看牵牛织女星
下一条: ·[默音]七月半谈“甲马”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